首页 理论教育 沥青路面基层损坏问题处理方法

沥青路面基层损坏问题处理方法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提出了“精细化养护管理工作”要求,从沥青路面修复着手,通过基础加固的方法,探索彻底解决道路面层多次维修弊端的养护工艺,由内而外深度修复,提升质量。简单来说,沥青路面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组成。

沥青路面基层损坏问题处理方法

传统的沥青路面维修工艺多以面层维修为主,哪里破损修哪里。通过对日常养护大数据的积累、统计、分析,笔者发现,修复次数较多的,大都在同一点位。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点位的路面病害大多是道路基层病害引发的,而修复却常常停留在面层,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17年,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提出了“精细化养护管理工作”要求,从沥青路面修复着手,通过基础加固的方法,探索彻底解决道路面层多次维修弊端的养护工艺,由内而外深度修复,提升质量。

什么是基础加固法呢?简单来说,沥青路面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组成。基层是沥青路面的承重层,起稳定路面的作用,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路面的质量和使用性能。基层修复施工工艺可分为四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替代松散基层工艺、大粒径沥青碎石替换原松散基层工艺、单层钢筋混凝土方包管线工艺、双层钢筋混凝土方包管线工艺。虽然单次施工成本投入较大,但实际返修率低等优势越来越明显。截至2017年12月底,杭州市拱墅区修复屡破屡修点位共计83处,维修面积783m2,通过跟踪观察,其中61处完好,完好率达73.5%,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开挖点位增多及养护工艺的逐渐完善,完好率还在呈上升趋势,这种施工工艺可以广泛运用到市政养护施工中。

(1)基层松散病害处置方式——基础换填

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竖向力,并把面层下传的应力扩散到路基,基层材料要满足强度大、扩散荷载的能力强以及水稳性和抗冻性好的要求。针对半刚性基层水泥稳定粒料松散,基层和底基层整体承载力不足等基础病害,杭州市政部门以换填基层修复为主,换填材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主要材料有水泥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沥青稳定碎石等。其中沥青稳定碎石应考虑水位影响。

2017年10月初,拱墅区上塘路325号公交车道与快车道之间出现一处较明显的裂缝,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公交车道长期被公交重车高频率碾压,道路因此破损。此次维修工作一改往日做法,把裂缝越挖越大,因为普通的裂缝维修只需要将缝隙内的杂质清理干净后用灌缝剂填充即可,而这次养护工人却将路面开挖至路面下70 cm处,将已经松散的水稳基层清除干净后用黑碎材料进行分层碾压加固作业,解决了半刚性混凝土基层破损后反复映射路面而造成路面屡修屡破的顽疾,确保了路面平整度(见图8-15)。经过近半年的跟踪观测,这个地方的“老毛病”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再犯,运行状态良好。

图8-15 坑槽、翻浆处理断面示意图

(2)横穿管线引起的破损处置方式——混凝土包方(www.xing528.com)

城市道路部分管线由于种种原因,埋深控制较为困难,受周边环境限制,管线埋设过浅导致的路面破损尤为明显,反射裂缝是初期症状,水侵蚀后坑槽问题尤为严重。主要处置方法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包方工艺,加强基层整体强度、刚度、稳定性。按照图8-16所示规范作业可有效减少或减缓路面病害。

图8-16 钢筋混凝土方包结构图

单排管道埋深35 cm以内主要采用双层钢筋混凝土加固处置工艺。上塘路运河上街对面常出现坑洞,原因为HCTV管线埋深34 cm,管子上方混凝土保护层破损。主要处置工艺:开挖深度52 cm,管子下方掏空植入钢筋,上下两层钢筋网片整体包方管子。如交通受限,可采用快速混凝土恢复。

单排管道埋深35 cm以上或并排多根管道的,主要采用单层钢筋混凝土加固处置工艺。湖墅南路278号有多条纵向裂缝,城建弱电管线埋深52 cm,单排6根,宽65 cm。主要处置工艺:开挖最深深度68 cm,管道上部5 cm以上钢筋网片一层,采用倒“U”形包方管子,如交通受限,可采用快速混凝土恢复。

花园岗街莫干山路西侧路面的横穿管线也采取了混凝土包方加固工艺,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见图8-17)。

图8-17 花园岗街莫干山路西南侧横穿管线包方加固作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