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中外风景园林名作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中外风景园林名作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设计:[德]格茨梅克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位于慕尼黑北部,距市中心4 千米,是1972 年夏季奥运会举办的场地。奥林匹克山东西长约900 米,南北最宽处约450 米,最高点约60 米,经过重新修整,使地形、坡度和环境符合奥运会建设需要,并且使公园和城市之间建立起强烈的视觉联系。其中正对奥林匹克山主峰与奥林匹克体育场的中部水域最大,湖面十分开阔。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中外风景园林名作

设计:[德]格茨梅克(Günther Grzimek)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位于慕尼黑北部,距市中心4 千米,是1972 年夏季奥运会举办的场地。 整个公园由33 个体育场馆组成,占地面积约300 万平方米。 整个公园由一片水面串连,水体北面是运动场馆,南面是绿地山体。 其具体特点有:

1)土方就地平衡

设计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轰炸后堆积的瓦砾为基础,结合开挖地铁与人工湖的土方构筑了奥林匹克山。 奥林匹克山东西长约900 米,南北最宽处约450 米,最高点约60 米,经过重新修整,使地形、坡度和环境符合奥运会建设需要,并且使公园和城市之间建立起强烈的视觉联系。 这一决策减少了不必要的大型土地平整工作,节约了成本并降低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公园鸟瞰

人工湖

奥林匹克山轮廓

露天剧场与游泳馆

2)交通组织(www.xing528.com)

主体场馆位于中部,与公园入口通过平整的开敞空间直接相连,开敞空间又衔接体育设施入口,可连接不同宽度的路网。 交通组织方向明确,机动车能直接到达湖边。 路网交接圈出绿岛,作为大量交通的安全岛,既满足了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要求,又使道路具有了舒适度和多样性,满足了休憩需求。 同时由于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满足了空间的复合需求,同时保证了游憩安全。

3)水体设计

在公园内顺着奥林匹克山的北麓紧嵌着坡脚开凿人工湖,以聚蓄这一带的雨水。 人工湖面积为8.6 万平方米,湖面东西长1 120 米,南北最宽处223 米,两端收束连接外河处,宽不过10 米。 为了减弱湖面形状过分狭长的感觉,利用滚水坝与平桥将湖面划分为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4 个水域。 其中正对奥林匹克山主峰与奥林匹克体育场的中部水域最大,湖面十分开阔。 北岸有一露天剧场,临水处设280 平方米的圆形舞台,正对湖面的位置依地形设半圆型观众席台阶。 人工湖在水面形状,水域尺度,桥、坝、岛的布列等方面与全园的地貌形势相协调,形成了不同于一般公园的独特风景

4)种植设计

园内种植方式以自然群落为主,奥林匹克山上种植了3 000 多株树木和大片的草地,并选择低矮针叶树和矮灌木丛为主,从视觉上使山体显得高大。 人工湖沿岸多种植银叶杨,以体现地方特色。 大型停车场能容7 300 多辆车,停车场上条状种植大型乔木欧叶栎和槭树,外形恰似优美的钢琴键盘。

该公园在选址、场地现状利用、水体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尤其在这些要素间相互协调,共同营造公园的整体景观方面十分出色。

山体绿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