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东地区深部地质调查成果发布

华东地区深部地质调查成果发布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个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下地壳都表现出正径向各向异性特征,可能与下地壳的流动变形有关。深反射地震探测结果给出了长江中下游中段地壳的精细结构,对重大地质边界、莫霍面和壳内结构与变形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的亮点是总结了长江中下游中段、大别山和江南隆起的成岩、成矿时空格架;划分出5套成矿系统,深化了对区域成岩成矿的认识。

华东地区深部地质调查成果发布

项目编号:1212011220243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吕庆田,刘振东,严加永

工作周期:2012—2014年

档案号:832

主要成果:

按照成矿带的整体部署,本项目的探测工作集中部署在长江中下游的西南段,主要包括:宽频地震探测、深地震反射/折射剖面探测、MT探测和矿集区高分辨率反射地震、MT和重磁探测,以及区域地质剖面填图和成岩成矿研究。由于野外工作量大,很多数据直到2015年才完成野外工作,宽频地震台站仍然在进行野外观测。因此,成果报告的内容只是工作的初步总结,很多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数据需要精细处理,地质解释需要进一步对比分析。但从成果报告完整性考虑,笔者将初步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形成以下几点初步结论:

新的宽频地震探测结果与以往结果并没有太大差异,远震体波层析成像和噪声成像结果依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下方100~200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其产状为南深北浅;成矿带500~700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低速异常的解释是软流圈物质的上隆,而高速异常的解释为滞留在地幔过渡带内的岩石圈“根”。整个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下地壳都表现出正径向各向异性特征,可能与下地壳的流动变形有关。(www.xing528.com)

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进一步证实了地壳组成的“块状”结构,并与构造单元对应,电性块体的边界往往与深大断裂吻合。高坦断裂是重要的块体边界断裂,往北或与茅山断裂相连。

深反射地震探测结果给出了长江中下游中段地壳的精细结构,对重大地质边界、莫霍面和壳内结构与变形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出现在成矿带北东段的“鳄鱼嘴”构造,在该地区依然可以追踪;长江深断裂带在中段的构造样式仍表现为逆冲断裂系;盖层表现为明显的挤压褶皱,与基底之间明显解耦;不同的是,江南隆起上地壳几乎透明,而中下地壳呈现出密集的弧形反射,深入研究这些反射的成因,是寻求大陆内部基底隆升原因的重要途径之一。

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成果给出了地壳精细的速度结构,明显的特点是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和钦杭结合带西侧莫霍面抬升、江南隆起莫霍面下沉,总体呈现出陆内块体之间下地壳和岩石圈上地幔“俯冲”或叠置的状态;进一步支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陆内俯冲”的认识。

“廊带”构造地质剖面填图进一步佐证了侏罗纪末期(170~150Ma)存在一次构造运动的认识,导致研究区发生强烈褶皱和冲断。总结提出了郯庐断裂“两阶段”走滑平移的构造模式。

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的亮点是总结了长江中下游中段、大别山和江南隆起的成岩、成矿时空格架;划分出5套成矿系统,深化了对区域成岩成矿的认识。

贵池矿集区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与填图取得了新成果,完成了6幅1∶5万高精度重力测量,填补了该区重力测量的空白;在此基础上,利用反射地震剖面为约束,建立了矿集区三维结构模型,初步揭示了岩体、地层和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开展了找矿预测研究,提出了预测靶区和重点勘查矿种,对区域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