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汀背寨鸥汀文祠考察

欧汀背寨鸥汀文祠考察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祠书院,原名鸥汀文昌祠、蓬鸥书院、鸥汀文祠。“文祠书声”是昔时鸥汀八景之一。鸥汀文祠显赫一时,而今已荡然无存。文祠招收蓬洲都子弟就学,对于年龄在12~20岁的贫寒子弟,不收学费及书籍、文具费。其余租银归文昌祠备用,这些都详载在书院明伦堂的碑记上。鸥汀文祠义塾改为蓬鸥高等小学。

欧汀背寨鸥汀文祠考察

文祠书院,原名鸥汀文昌祠、蓬鸥书院、鸥汀文祠。“文祠书声”是昔时鸥汀八景之一。

鸥汀文祠显赫一时,而今已荡然无存。自明朝万历年间创建设立义塾,后经过几次的重修、扩建,成为规模颇大的书院,为蓬洲都以至整个澄海县培养出一批批出类拔萃的学子和一代代栋梁之才。随着文祠的颓坏,已少有人知其历史文化价值。

文祠是由告老回乡的袁温和鸥汀寨主陈君谔等于明朝万历年间(约1606—1619)捐建,以祀文昌帝君及设立私塾,并买田园阿公合(本乡一处地名)等处598亩土地,铺地六十七间,作为学子求学祭祀之用。文祠招收蓬洲都子弟就学,对于年龄在12~20岁的贫寒子弟,不收学费及书籍、文具费。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文祠学子、翰林院编修佘志贞、新贵县县令李国拣等重修了前大门、中正殿及坐东南向西北的后魁星楼,四周围墙环绕,规模很大。楼中堂祀文昌、魁星,两边的房屋为庑业生的书舍。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前邑宰王振统与进士谢国史(赤窖人)、李永锡(金砂人)、郭绍宗、举人张士柱、石国英、生员张霍等,重新构造东西两边的房屋,用来祭祀袁温及陈君谔等先辈,并增置房屋二十余间作为诸生童学习的地方。

乾隆二十八年(1763),文祠董事秀才和监生们侵占租银,互相控诉。知县金廷烈于是向提学使张模报请,详细规定章程,把文祠所得的租银划归学官管理,并设立印薄交文昌祠备案,以秀才作为董事。每年支钱七万文作为春秋二次祭祀的香火费及补贴全县学校的费用。其余租银归文昌祠备用,这些都详载在书院明伦堂的碑记上。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举人谢衡锡(国史之子)等向提学使史梦琦申请后,文词所得的租银仍归本乡的绅士秀才管理。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李书吉带头捐出自己的薪俸,率领绅士重修文祠,又为它清理祠田。乡人长宁教谕张宇,为这次重修题写了《重修鸥汀文词记》。(www.xing528.com)

雍正十三年(1735),澄海县奉命设立官学。假借鸥汀文昌祠、县城樊公祠、南洋文昌祠、冠山书院、蓬洲文昌祠五处设立学馆,并选懂正音的贡生和儒学生员为老师,以教地方子弟,从每学期地丁项内动支12两银,作为老师的酬金。乾隆年间官学停办。

嘉庆十九年(1814),澄海知县李书吉率领各地绅士,重修鸥汀文祠、景韩祠前义学旧址、县城冯公祠、苏湾文昌祠、南洋两院祠、苏北文词,并在这六处设立义塾。李知县自己捐出薪俸聘师讲学。聘请的塾师“免其差徭”,并发给酬金。光绪三十年(1904)以后,义学归并入学堂。1912年,全县公立及私立小学学堂改为小学,实行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制。鸥汀文祠义塾改为蓬鸥高等小学。

文祠旧址,历300余年,经历台风地震的破坏,于1949年前后全部坍尽,夷为菜园,现乡民在其原址上建了住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