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黄土塬:史前窑洞文化与建筑艺术

甘肃黄土塬:史前窑洞文化与建筑艺术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及窑洞,人们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窑洞是陇东地区黄土塬上一张响亮的名片。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地质堆积物,形成于距今120万年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南部地带有数十个独立的“桌子状”黄土塬,每个黄土塬不断被河流冲蚀、分割。第二种是陇西一带以峁、梁发育为主的黄土丘陵,称“陇西盆地”。迄今已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发现的大量史前穴居、半穴居遗址就是“土”文化居住特征的体现。

甘肃黄土塬:史前窑洞文化与建筑艺术

提及窑洞,人们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窑洞建筑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之一,距今已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窑洞是陇东地区黄土塬上一张响亮的名片。窑居建筑与黄土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是对养育我们的这片神奇土地的盛情赞美。

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地质堆积物,形成于距今120万年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说法,最普遍的是“风成说”理论,认为黄土高原是远古时代的大风吹落堆积而成。我国黄土高原地域辽阔,厚度极大,世界罕见,覆盖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黄土层的厚度多在50米以上,多数为100米~150米,不少地方超过200米。陇东地处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地带,具有窑居文化发展的天然便利条件。窑洞建筑在我国北方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等省(区)普遍存在,是远古时期穴居文化的继承、延续和发展。

甘肃陇东地区包括平凉、庆阳的两个地区、13个县(市),这里的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以窑洞为主。陇东地区的黄土塬分布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塬、梁发育为主的黄土高原,也称“陇东盆地”,以庆阳市境内为主,这里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低,向东南倾斜,海拔1100米~1600米。南部地带有数十个独立的“桌子状”黄土塬,每个黄土塬不断被河流冲蚀、分割。最著名的董志塬南北长约87公里,总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坡度为5度左右,塬边3度~8度,黄土厚度100米以上,黄土堆积优良;北部地区侵蚀成黄土梁峁、丘陵状。第二种是陇西一带以峁、梁发育为主的黄土丘陵,称“陇西盆地”。海拔1000米~2000米,被华家岭—马啣山分割为两部分:南部地势北高南低,海拔2500米~1500米,由西北向东南倾;北部地势为南高北低,海拔2400米~1600米。整个陇西盆地为典型的沟谷发育,沟壑纵横,侵蚀强烈,地形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土质有5种类型,主要是全新世现代黄土、全新世黄土、晚新世黄土、中更新世黄土和午城黄土。只有特殊的黄土层才能修筑窑洞建筑。各地的土层厚度不一,六盘山以西的黄土厚度约50米,向东南延伸,厚度逐渐降至不足5米,一般在10米~30米之间变化。

全新世现代黄土(也称“新堆积黄土”)的颜色灰黄,厚度5米~6米,具有很强的湿陷性,容易开挖,但遇水很容易塌陷,这种黄土层上很难修筑窑洞。全新世黄土(也称“老堆积黄土”)的颜色褐黄,厚度8米~12米,具有一般的湿陷特性,容易开挖,但容易塌陷,这种土层也不适合于开挖窑洞。晚新世黄土(马兰黄土)的颜色浅黄,有黄土喀斯特地貌特征,厚度在0米~80米之间,具有自重湿陷性,这种土质层适合修建下沉式窑洞。中更新世黄土(也称“离石黄土”)的颜色深黄,厚度120米~150米,土质密实,力学性好,不具湿陷性,是开挖窑洞的理想层位,适合修建靠崖式窑洞。午城黄土的土质最硬,不易开挖,很难修建窑洞。(www.xing528.com)

生活在大西北地区的人们对黄土高原有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与生俱来,形成了特殊的窑居文化。这一地区在数十亿年前是广袤森林的一部分,生活着黄河古象等热带动物。但随着地壳运动和地球气候的变化,森林消失,地表植被遭到破坏,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延绵数千里的黄土残塬和沟壑丘陵。干旱少雨,树木稀少,修建房屋所需的木料紧缺,不能满足人们营造家园的基本需求,开挖窑洞自然成为先民修建住室的首选方式。在距今50万至60万年前,出现了各种挖掘洞穴的石器,从那时起,人类就开始用石器挖掘黄土洞穴了。

窑居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数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和进化过程中积淀并形成的,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土”文化特征,是最典型的原生态住宅建筑形式。窑洞住宅将黄土资源的利用达到了极致,用挖出来的原土夯筑成各种院墙、隔墙,或打成土坯,用于砌筑洞口墙体和火炕,或用于烧制土砖。黄土还可以修建成院内外的各种土台、土踏步、土照壁、土鸡窝、土花池及室内的土桌、土凳、土龛、土壁柜、土炉灶、土烟道等构件和家具设施。多余的土还可以用于平整耕地,垫坡填坑。迄今已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发现的大量史前穴居、半穴居遗址就是“土”文化居住特征的体现。这种特殊的土文化一直延续至今,《甘肃通志》载(庆阳府地区的人们)“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早在西周时期,周人的先祖不窋曾率领部众来到庆阳地区,根据这里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了“陶复陶穴”的窑居文化,由此形成了先进的黄土高原农耕文明。相比之下,南方长江流域形成的文化传统具有明显的“水”文化特征,其巢居、干栏居住文化带有强烈的“水”文化特色。

窑洞建筑已成为我国三大生土建筑系列之一,它是在土文化环境中发育成长起来的传统建筑形态和住宅文化,具有典型的环境适应性特征。目前,全国大约有4000万人仍然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建筑中。在一代代眷恋着这片厚土的祖先的不懈营造下,我国逐渐形成了陕北、陇东、豫西、晋中四大窑洞宅居建筑区。

在陇东地区的黄土高原上,一道道山梁,一条条沟壑,一层层梯田,一块块平原自然衔接,错落有致,万家窑洞镶嵌其间,呈现出“千沟万壑,驼峰拥翠,长城烽火窑洞”的自然风光。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们可爱的家园,身处其间,“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是对家乡窑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