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人对大鲵的称谓及形态特征

古人对大鲵的称谓及形态特征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对大鲵有多种称谓,多根据大鲵的形态、生态、生理与行为特征等,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予以区分命名。“鼍”本是人们对扬子鳄的通称,古今皆使用,其形态本与大鲵迥异,汪绂绘制的“鼍”,则更接近大鲵。

古人对大鲵的称谓及形态特征

古人对大鲵有多种称谓,多根据大鲵的形态、生态、生理与行为特征等,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予以区分命名。

大鲵实际上是水陆两栖动物,古人多见其在水中栖息,且大鲵有尾若鱼,故多附之以“鱼”称谓,如鲵鱼、娃娃鱼呱呱鱼、蛙蛙鱼、人鱼、魚魜鱼、孩儿鱼、狗鱼、猫鱼、猫子鱼、脚鱼、啼鱼、四足鱼、鱼、鰨鱼、鰕鱼、魶鱼、婴鱼、龙鱼等,不一而足。

●鲵,鰕:(晋)郭璞注;(唐)陆徳明音义;(宋)邢昺疏《尔雅注疏》诠释:

鲵,大者谓之鰕。注:今鲵鱼似鲇,四脚,前似猕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别名鰕。

(清)张照[8]《尔雅注疏考证》鉴别道:

按《本草》:鲵鱼,一名王鲔。在山溪中,似鲇,有四脚,长尾,能上树。天旱,则含水,上叶覆身。鸟来饮水,因而取之。伊洛间,亦有声如小儿啼,故曰鲵鱼,一名鳠鱼,一名人鱼。膏燃烛不灭,此与郭合。若从《邢疏》曰:雌鲸也,则是鲸鲵之鲵,未必如郭氏之旨。

●鰕鱼:(南朝梁)虞荔《鼎录》记述:

宋文帝得鰕鱼,遂作一鼎,其文曰:鰕鱼四足。

(明)杨慎原本;胡世安笺《异鱼图赞笺·鰕鱼》诠释:

山海经》:名人鱼。《尔雅》:一名魵。蜀人名魶(音纳)。秦人名鳎(音塔。与比目音蝶异)。《拾遗》名鲵鱼,与海中鲸雌同名异物。

鰕,实四足而有鱼名,头尾类鳀,岐岐(一作跂)而行。长生山涧,出入沉浮。云是懒妇怨怼自投(《异物志·旧赞》)。

●鰕,魶,鳎,鱼:(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解释:

禺禺鱋魶(【集解】徐广曰:……魶,音纳,一作鳎。骃案《汉书音义》曰:……魶,鲵鱼)。

(宋)宋祁撰《益部方物略记》说明:

[魶]有足若鲵,大首长尾,其啼如婴。缘木弗坠。

右魶鱼:出西山溪谷及雅江。状似鲵,有足,能缘木。其声如儿啼。蜀人养之。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诠释:

大者名鰕,音霞。时珍曰:鲵声如小儿,故名,即鱼之能上树者。俗云:鲇鱼上竿,乃此也。与海中鲸,同名异物。蜀人名魶,秦人名鳎。《尔雅》云:大者曰鰕。《异物志》云:有鱼之形,以足行如鰕,故名鰕。

●人鱼:(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以人鱼膏为烛(【集解】徐广曰:人鱼似鲇,四脚。【正义】《广志》云: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灯冡中,则火不灭)度不灭者久之。

(南朝梁)陶弘景诠释:

人鱼……似鳀而有四足,声如小儿。其膏然之不消耗,秦始皇骊山塚中所用人[鱼]膏,是也。

●懒妇鱼:(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记述:(www.xing528.com)

淮南有懒妇鱼。俗云,昔杨氏家妇为姑所溺而死,化为鱼焉。其脂膏可燃灯烛。以之照鸣琴,博弈,则灿然有光。及照纺绩,则不复明矣[9]

鱼:(宋)寇宗奭观察后道:

鱼形微似獭,四足,腹重坠如囊,身微紫色,无鳞,与鲇鮠相类。尝剖视之,中有小蟹,小鱼,小石数枚也。

鱼,人鱼,孩儿鱼,鲵鱼:《钦定续通志》说明:

谨案李时珍云鱼,一名人鱼,一名孩儿鱼。考《山海经》人鱼,郭注皆指鲵鱼。鲵鱼者,如小儿,故名孩儿鱼。

李时珍认为:

孩儿鱼有二种:生江湖中,形色皆如鲇,鮠;腹下翅形似足,其顋颊轧轧音如儿啼,即鱼也。一种生溪涧中,形声皆同,但能上树,乃鲵鱼也。《北山经》云:决水多人鱼,状如鳀,四足,音如小儿。食之无瘕疾。又云:休水北注于洛。中多鱼,状如蛰蜼而长距,足白而对,食之无蛊疾。可以御兵。按此二说,前与陶合,后与冦合,盖一物也。今渔人网得,以为不利,即惊异而弃之。盖不知其可食如此也。

(明)曹学佺撰《蜀中广记·方物记·鳞介》诠释:

《酉阳杂俎》:鲵鱼如鲇,四足,长尾,能上树。天旱,辄含水上山,以草叶覆身,张口。鸟来饮水,因吸食之。声如小儿。峡中人先縳之于树,鞭之,身上白汗出如沟汁。去此,方可食。不尔,有毒。鲵,《志》作。范镇《东斋笔录》作魶。《方物略》云:魶鱼出西山溪谷及雅江。状似鲵,有足,能缘木。其声如儿啼。蜀人豢之,赞曰:有足若鲵,大首长尾。其啼如婴,缘木弗坠。

●狗鱼,狗崽鱼:民国《蓝山县图志》说明:

狗鱼:头横扁,深苍色,四足,尾长。体富胶液,有毛甚稀,不易见。能上树。

《城步苗族自治县概况》(《城步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1984)记述:

大鲵就狡猾得多,它不仅栖居于山溪水源头,而且觅食山坡林间,一遇有响动,便迅速隐避躲藏,由于它生有四只脚,蹲着形如小狗,又名狗崽鱼。

●根据大鲵啼叫特征:因大鲵叫声“唔哇,唔哇”,宛如婴儿啼哭(作儿啼),故人们既有以其行为称之为“啼鱼”“鱼”等,也有以其鸣叫称之为“娃娃鱼”“蛙蛙鱼”“呱呱鱼”“猫鱼”“猫子鱼”等。

●根据大鲵有足的特征:常见的,是称大鲵为“四足鱼”或“四脚鱼”;但也有略误而道其“有两足,能缘木”,或“腹下出两手,若壮夫者,十指皆具”;并以此称为“人鱼”“脚鱼”“孩儿鱼”“婴鱼”“狗鱼”等。

●或模拟,或寓意:如人鱼、魜鱼,又如魶、鰨、鯷、

我们看到(清)汪绂《山海经存》中有一幅难得的古人绘制的“鼍”图(图2.6)。“鼍”本是人们对扬子鳄(图2.7)的通称,古今皆使用(详本书第三章扬子鳄的分布变迁),其形态(尤其是头、足、皮肤等)本与大鲵迥异,汪绂绘制的“鼍”,则更接近大鲵。探究其原因,从(清)吴任臣注《山海经广注》卷五约可觅其端倪:

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郭曰:似蜥蜴,大者长二丈,有鳞彩,皮可以冒鼓。任臣案《博物志》:名土龙。《本草》谓之鮀鱼。苏颂曰:形似守宫,鲮鲤。其声夜鸣应更,号曰鼍更。《埤雅》云:鼍身十二生肖肉,惟蛇肉在尾,最毒)。按:吴任臣(1628—1689)与汪绂(1692—1759)皆清初人士,但吴任臣过世后汪绂才出世;吴注《山海经》显然包含并比郭璞注《山海经》更详尽。汪绂似读《山海经广注》而误解“鮀鱼”“鲮鲤”等;尽管其绘制的“鼍”保留大鲵扁平而钝圆的大头、无眼睑的大眼、前粗后侧扁的体形,可以反映粗线条的大鲵外貌,但却错将无鳞的大鲵“披上”鳞甲,微蹼的大鲵换做钩爪,尾部侧扁的大鲵改为扁平的“鱼尾”,人为造成一尾“怪鱼”。

图2.6 《山海经存》中“鼍”

图2.7 现生鼍(扬子鳄)[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