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康村落起源故事:宋朝后期的柿后陈氏始祖

永康村落起源故事:宋朝后期的柿后陈氏始祖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宋朝后期,第二十世孙荣,从柏塔迁居永康大园瓢塘,成为柿后陈姓始祖。柿后原名“寺后”,因村前原有仙游寺而得名。在永康流传的《永康地景赋》里有“溪口溪心藏古刹,寺前寺后拜弥陀”之句,据地景赋地名释注,此寺后即今柿后。至于为什么寺后变今名柿后,则和最早南迁东阳路西的陈氏族训有关。因此,柿后先祖遵循族训,改“寺后”为“柿后”,寺与柿,均为去声,音同字不同,永康话叫法未变,足见柿后始祖之智慧。

永康村落起源故事:宋朝后期的柿后陈氏始祖

东晋时期,北方汉族人大量南迁。永康陈氏,在南朝时由河南颍川陈氏后裔陈元宝,即元宝公,从北南迁,居于婺东仁寿乡仁义里,后又迁居东垓岭下的路西开枝散叶。迁居路西后,陈氏族人,后其五世孙守和璋迁居根溪(今属磐安),十四世孙象叔迁居柏塔。在宋朝后期,第二十世孙荣,从柏塔迁居永康大园瓢塘,成为柿后陈姓始祖。

“昔孟母,择邻处”,古有孟母三迁,只为有好环境养育子孙。柿后的先祖为子孙兴旺发族,也曾经历过三迁居住地。

柿后一世始祖陈荣,即正廿六华峰公,在未迁永之前,偶得一梦,梦神人授之以葫芦,曰:“个中世界是君居。”遂舍弃祖居地东阳柏塔,在宋咸淳年间(1165~1273年),迁徙于永康可投大园瓢塘暂居,以授徒为业,并娶永康可投大园应氏为妻。陈荣生陈贞,陈贞娶长恬李氏为妻。因长恬人和气遵礼,质朴勤劳,不久陈荣随儿从瓢塘迁居长恬。陈贞生贤三、贤四二子,贤三陈康宦游日多,历任宣使,贤四陈宁少年聪慧,志向学问。可是,陈荣迁永后仍觉梦未应验,常耿耿于怀,郁结不快。一日,华峰公唤来儿孙:“吾为什么迁来永康,你们知否?吾未迁永前,神人授我葫芦,乃是吾陈氏久居之地。现所居之瓢塘、长恬,我族人皆如过客,居地皆如旅店,终不是久居福地。尔当用心寻觅,万不可忘。”有道是“树挪死、人挪活”,最敬佩祖父的陈宁,遂舍经史,踵郭朴之艺,四处游历。

一日,陈宁游历方岩广慈寺,回看中龙山川,逶迤韶秀,公婆岩前一片阔地。北行十数里至一村,问其名,谓桥东;问其姓,谓胡、卢,他恍然大悟。胡卢,不就是葫芦吗?妙哉!再放眼远望,小村居桥东,屋舍俨然;碧溪环其前,灏灏丰然;近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远处方岩山遥遥,风光旖旎;男女衣着质朴,性情恬淡,有古人风……这不就是祖辈念念不忘的梦境吗?若迁居于此,世代子孙可安也!于是,陈宁遂举家从长恬迁居于桥东仙游寺,恢复初称碧溪桥东陈氏。如是,应梦三迁终成。(www.xing528.com)

柿后原名“寺后”,因村前原有仙游寺而得名。在永康流传的《永康地景赋》里有“溪口溪心藏古刹,寺前寺后拜弥陀”之句,据地景赋地名释注,此寺后即今柿后。至于为什么寺后变今名柿后,则和最早南迁东阳路西的陈氏族训有关。

据《路西奇木世略序》记载:路西产有奇木,“高十余丈,大十余抱,似槐非槐,似桂非桂,畅茂异常,四时不改。一旦崩仆,砍之坚如石,色如金。焚之芬如翠,臭如兰。遂剖而分之”。自元宝公十二世后,凡从路西外迁者,各藏奇木,永为信照。新迁地则带木取名,以示同宗嫡族之意。因此,柿后先祖遵循族训,改“寺后”为“柿后”,寺与柿,均为去声,音同字不同,永康话叫法未变,足见柿后始祖之智慧。

(陈元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