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道微生物对肝性脑病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对肝性脑病的影响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微肝性脑病和显性肝性脑病。上述原因导致肝硬化患者血氨升高,诱发肝性脑病。血氨的产生、代谢、转化和清除与肠道微生物息息相关,因此可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治疗肝性脑病。利福昔明是一种口服广谱抗生素,几乎不被吸收入血,在肠道内浓度极高,且产生耐药性的概率较低,对隐性和显性肝性脑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肠道微生物对肝性脑病的影响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微肝性脑病和显性肝性脑病。前者可仅表现为认知功能的轻微变化,后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定向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如扑翼样震颤等症状。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人体内的氨主要来源于肠道细菌分解含氮产物,尤其是产尿素酶的细菌分解尿素。氨在肠道被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转变为尿素、谷氨酰胺,最终通过肾脏排泄。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物失衡,产尿素酶的需氧肠球菌明显增多,导致肠道产氨明显增加。肝功能受损导致对氨的代谢能力明显减弱。肝硬化失代偿期有门体分流存在时,肠道吸收的氨可不经过肝脏代谢,直接进入体循环。上述原因导致肝硬化患者血氨升高,诱发肝性脑病。(www.xing528.com)

血氨的产生、代谢、转化和清除与肠道微生物息息相关,因此可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治疗肝性脑病。目前治疗肝性脑病主要方案是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治疗药物主要有益生元、益生菌抗生素等。乳果糖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益生元,能够刺激肠道有益细菌生长,抑制产尿素酶细菌生长,降低肠道pH,酸化肠道,促进氨以离子形式排出,减少肠道对氨的吸收。口服益生菌制剂能够直接调节肠道菌群构成的种类和功能状态,改善肠道微生物失衡,重建良性的肠道微生态,进而减少门静脉血流氨含量,减轻肝脏代谢负担,对肝性脑病具有显著疗效。益生菌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有利于保护肠黏膜屏障,有效降低血氨和血清内毒素水平,还能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巴龙霉素、万古霉素和甲硝唑等能够有效抑制肝性脑病患者肠道产氨细菌生长。但是,抗生素的耐药性及相关药物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使用。新型抗生素利福昔明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肝性脑病,安全有效,在肝性脑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福昔明是一种口服广谱抗生素,几乎不被吸收入血,在肠道内浓度极高,且产生耐药性的概率较低,对隐性和显性肝性脑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研究表明,利福昔明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乳果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