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生态与土壤资源:新成土过程与黄褐土

环境生态与土壤资源:新成土过程与黄褐土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成土过程的特点是,土壤中钙未充分淋失;土壤因钙饱和或含游离碳酸钙而呈中性至微碱性,甚至有石灰反应,另一方面,岗地和高阶地上古土壤经复钙形成的黄褐土更是普遍,但这是一种多元发生过程,尚未引起人们注意。这就是在同一土壤剖面中出现的新成土过程对古成土过程的“发育重叠”,即古土壤经复钙形成黄褐土的多元发生过程。

环境生态与土壤资源:新成土过程与黄褐土

鄂北鄂西北黄褐土既可在近代石灰性坡积物母质上直接发育形成,亦可在古土壤基础上通过复钙成土过程发生。鄂西北由富含钙质的红砂岩、泥质岩坡积物和混杂有石灰岩碎块的坡积物发育的黄褐土是比较多见的。现代成土过程的特点是,土壤中钙未充分淋失;土壤因钙饱和或含游离碳酸钙而呈中性至微碱性,甚至有石灰反应,另一方面,岗地和高阶地上古土壤经复钙形成的黄褐土更是普遍,但这是一种多元发生过程,尚未引起人们注意。

众所周知,按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规律,当土体中铁铝明显聚集时,游离碳酸钙早已从土体中淋失了。然而,许多黄褐土剖面却出现了料姜包裹铁子即碳酸钙结核包裹铁锰结核的奇特现象,并不是每颗铁子都被料姜包裹,故同一土层可同时出现料姜和铁子,如襄北岗地浅位料姜黄土。这种“钙包铁”现象,我们在均县蒿坪、房县青峰和宜城县襄北农场甚至用肉眼也能识别。这是那种由石灰岩风化碎块经搬运磨圆混杂在土体中的“假料姜”所没有的。经偏光显微镜下研究,无论何地姜料,均有孔隙并被隐晶质碳酸钙所填充或者沿孔隙壁有方解石晶体“析出”。黄褐土存在“钙包铁”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料姜形成于铁子之后,并可推论,形成铁子之后,气候转为干冷,曾一度沉积过程大于成土过程,有石灰性物质(风成堆积,坡积物等)重叠于古土壤之上,后来由于成土过程的钙质淋淀,以古土壤中的铁子为核心聚集成料姜,并从小料姜聚成大料姜。这就是在同一土壤剖面中出现的新成土过程对古成土过程的“发育重叠”,即古土壤经复钙形成黄褐土的多元发生过程。因为地面长期被剥蚀,新土层重叠于古土壤层之上的完整剖面是难以保存的,当含料姜的B层出露时,它不再是古土壤而是复钙后的黄褐土了。有些地方因钙源不足,复钙时并不产生料姜,仅使土壤从原来酸性变为中性至微碱性,例如均县薛桥立黑土(黄褐土土种)全剖面无料姜,各层pH值7.4~8.0。

黄褐土微形态研究表明,粘粒形成物比古红壤、古黄棕壤少,不是所有孔隙壁都淀积着光性定向粘粒胶膜。若是古土壤复钙形成的黄褐土,仍保留湿热条件与强度淋溶下产生的残遗特征,因而铁锰浓聚物和粘粒淀积胶膜比较多。房县红塔高碑三级阶地上发育的黄褐土,有料姜、表土层pH值6.8,B层土壤薄片中,铁锰浓聚物为铁质凝团,在透射光下呈暗棕色,在斜反射光下呈红棕色,结构致密含矿物颗粒,铁染基质在透射光下呈黄棕色,色调10YR,亮度6,彩度8。上述特征是古土壤当中没有的。

总之,黄褐土在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性态方面均有自己特点,当前把它作为黄棕壤土类中的亚类划分出来是完全必要的,但它的发生分类问题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关于土壤薄片制备与研究,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曹升赓、费振文、金光三同志热情指导,特此致谢)(www.xing528.com)

参考文献

[1]曹升赓,1980:土壤微形态在土壤发生分类研究中的应用,土壤专报,第37号,25页,科学出版社

[2]唐克丽,1979:古土壤研究中剖面形态与微形态特征的初步鉴别,中国土壤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一九七九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第二集,5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