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生态与土壤资源:各土地类型基本特性

环境生态与土壤资源:各土地类型基本特性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Ⅱ低洼地类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渍水难排是该类土地的基本特征。Ⅱ洼地渍害水稻田型主要包括潜育型水稻土、沼泽型水稻土、侧渗型水稻土等土壤类型,面积约18,415亩,分布于黄陂境内武湖垦区18m以下低湖区和各地不同地形面交接部位的排水不良处。故涝灾威胁是该类土地共同的特征。Ⅲ3滨湖平原潮土水浇地型主要分布于三里桥乡泵站河以西的滨湖平原内,面积约12,000亩。

环境生态与土壤资源:各土地类型基本特性

1水域类

指用于蓄水或过水的土地,包括湖泊、塘堰、鱼池及河渠水道。由于一年中水体覆盖时间的差异又可分为常年性水面和滩涂两个土地型。

2常年性水面型

指几乎全年被水覆盖的土地,其分布遍及区内各种地貌类型。主体位于中心位置武湖(即北湖),其水面达19km2,水位高程一般为18.5~19m。此外,在平原洼地还分布有柴泊湖、汤湖、胜家海、项家汊、道汊湖等自然湖泊,面积皆在100亩以上。还有以三里桥乡渔场的塘池为代表的众多鱼塘、鱼池和纵横交错的沟渠水系;在平原与岗地连接的冲谷中,则有朱家湖、姜步湾水库,面积从不足0.5km2至4.2km2不等;众多的小型塘堰则散布于岗地冲沟上部及岗顶上。全区共有常年性水面151,271亩,占区域总面积的23.8%。

2滩涂型

该型指分布于长江、武湖及其他较大水面周边季节性被水淹没或过湿的土地,面积约13,305亩,目前多呈荒芜状态。

Ⅱ低洼地类

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渍水难排是该类土地的基本特征。主要分布于垦区内海拔18~18.5m高程以下及不同地貌交接部位排水不良区域,总面积42,878亩。由于地貌部位及人类改造利用方式的差异,又分为以下5种土地型。

Ⅱ洼地渍害水稻田型

主要包括潜育型水稻土、沼泽型水稻土、侧渗型水稻土等土壤类型,面积约18,415亩,分布于黄陂境内武湖垦区18m以下低湖区和各地不同地形面交接部位的排水不良处。土地排水不畅,渍害严重,水多土温低,禾苗生长缓慢是其重要特征。一般只种一季中稻,勉强种双季稻难以高产,一季单产水平基本为200~300公斤。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排水不良的自然地势,另方面也是当地排渍措施不力的结果,它是洼地中人类改造利用效果不佳的土地类型

2滨湖洼地灰潮泥田型

主要分布于新洲境内武湖垦区海拔17~18.5m之间的地段,面积10,500亩,是洼地类中改造利用得较好的类型。围垦前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影响,土地呈沼泽状态。围垦后,实施了深沟大渠工程,枯水季节充分利用长江水位低于土地面的有利条件,启开长河通江水闸,将土地渍水自流排泄入江,并将农田地下水位降到地表以下60~100cm,使汛期时土壤还原状态得以氧化。目前土壤已完全脱沼,并演替成潴育性水稻土,肥力中等,主要用以种双季稻,产量一般。但暴雨时易渍涝成灾,对作物产量的和经济效益有较大影响。

3滨湖洼地灰潮土旱地型

主要分布于新洲阳逻、周铺低湖区和黄陂武湖农场,地表海拔高程17~18.5m,面积约7500亩。浅层地下水埋深原<30cm,围垦后在封闭小区域内留有一定面积蓄水面,加上深沟大渠和二级排水泵站作用,农田地下水位已有所降低,可进行棉麦两熟种植。此地原受长江与湖泊共同沉积作用的影响,故土壤pH值可达8.0以上,从而降低土壤中磷的有效性,该型土地在正常年份产量一般,但频繁的渍涝灾害一直是这种土地生产力提高的限制性因素。

4滨湖洼地潮土荒地型

主要分布于黄陂三里桥乡、六指镇的低湖洼地中,多为曾一度利用但效益太差又被弃荒的土地,面积约3000亩,浅层地下水位埋深<30cm是其主要限制性因素。

5洼地河沙土旱地型

主要分布于黄陂三里桥乡原东支河下游及甘棠陆咀沿河低洼部位,面积共3463亩。该型土地不仅地势低洼,且受河流、水渠的壅水作用明显,极易渍涝。此地土壤发育于老河床或滩地上,不是土层浅位夹沙就是耕层过沙,易漏水漏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仅1%左右,土种为潮沙土,以前多种植棉麦等旱作物,但往往长势不良,早衰低产,棉花亩产仅30~35公斤,现部分田地已改为营造水杉、柳杉等林木,效益明显。

Ⅲ低平地类

主要分布于海拔高程18.5~20m的滨湖平原,土地浅层地下水埋深60~80cm,对农作物危害小。但地面低于内湖及渠系汛期水位,故暴雨时地表积水难排,造成涝灾。故涝灾威胁是该类土地共同的特征。据土壤及其利用状况,可分以下5型。

1滨湖平原潮泥田型

指滨湖平原内在非石灰性河湖相沉积物母质上发育的潴育型水稻土田地,主要分布于黄陂武湖农场及新洲仓埠滨湖平原,面积约1490亩,土地浅层地下水位已在60~80cm以下,地下水对作物的危害基本消失,可进行双季稻加冬作的三熟种植,正常年景水稻一季单产可达350~400公斤。该地涝灾亦较频繁,其发生频率约五年左右一遇,是土地产量不稳的主要原因。

2滨湖平原灰潮泥田型

指滨湖平原内以石灰性河湖相沉积物为母质的潴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新洲阳逻一垦区内,面积约6000亩,除土壤pH值稍高可达8.0左右外,其他性状及土地利用现状与Ⅲ1类似。

3滨湖平原潮土水浇地型

主要分布于三里桥乡泵站河以西的滨湖平原内,面积约12,000亩。土壤母质为非石灰性河湖相沉积物,土种多为湖潮泥土,质地中壤,有机质含量1.5%~2.0%,通气保肥性能良好,农田可自流灌溉,水旱均宜。现以麦棉二熟种植为主,是黄陂植棉主要土地。在正常年份棉花单产可达75~80公斤,但若遇暴雨渍涝灾害,损失则较惨重。如1991年特大暴雨使该型土地全部被淹达1月之久,棉花全部失收。1988年、1989年、1990年三年也因暴雨渍涝,使近万亩棉田产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因而棉花可高产但不稳产是该型土地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4滨湖平原灰潮土旱地型

主要分布于新洲阳逻一垦区和黄陂武湖农场泵站河以东滨湖平原,面积近万亩,多属石灰湖潮泥土土种,与Ⅲ3相比,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土壤质地粘重一些,耐旱性稍差,土壤pH值在8.0左右,以提水灌溉为主,实行麦棉二熟制,棉花单产一般只能达到50~60公斤左右。

5滨湖平原河沙土旱地型

主要分布于三里桥乡红桥村东支河故道及河漫滩上,面积约600亩。其主要特征是土地面下20~40cm处有夹砂层出现,易漏水漏肥,致使土壤肥力低下,有机质含量仅1%左右,对棉花等深根作物生长十分不利,当棉铃期根系伸展到砂层后,由于缺水缺肥,出现脱铃和枯萎现象,单产量仅35~40公斤。

Ⅳ高平地类

主要分布于南部、西部外围海拔高程20~25m地段,是河湖共同作用产物,土地浅层地下水位在60~100cm以下,农田水源充足,能灌易排,基本无旱涝之患是其突出特征。按土壤特征及利用现状可分以下8型。

1平原黄泥田型

主要分布于武湖农场高车分场与滨湖分场,面积约9000亩,是自然状态下黄棕壤经长期水耕熟化的产物,土地耕层深厚,质地粘重,保肥能力强,供肥缓慢,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多>2%。该型土地灌溉方便,除遇1954年那样特大洪水外,一般水旱无忧,产量稳定。其耕作制度多为双季稻加一季冬作的三熟制。水稻一季单产可达400公斤,其中,白散泥田因耕作层熟化程度高,一季单产可达425公斤以上。

2滨河平原潮泥田型(www.xing528.com)

主要分布于滠水沿岸河流冲积平原,面积约36,000亩,土壤母质为无石灰性河湖相沉积物,由潮沙泥田、潮泥田、潮泥沙田等几个土种组成。土体深厚耕层一般15cm左右;质地变化范围较大,从轻壤至轻粘皆有,但以中壤、重壤为主,土壤pH值5.5左右,有机质含量多>2%,该型土地水利条件较好,可实行双季稻加冬作以及麦瓜稻等多种组合方式的三熟种植制度,这里水稻一季单产为375~400公斤。Ⅳ3滨江平原灰潮泥田型

分布于湖区沿长江一带,面积12,150亩,主要属于武湖农场和阳逻武湖管理处范围,其利用方式及生产水平与Ⅳ2类似,不同之处是土壤pH值较高,为8.0左右,其中钙离子对磷的固定作用使土壤速效磷含量较少,土壤主要是灰潮泥田土种,其质地偏粘,多为重壤或轻粘,耕性差,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是增产的关键

4平原黄沙泥田型

分布于六指镇安汊湖与岗地之间狭窄的平原上,面积约2000亩。土壤母质为结晶片岩坡积风化物,土层疏松、深厚,耕层厚17cm左右,土质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排灌比较方便,适种性广,现为双季稻加冬作的三熟种植制,其水稻一季单产达400公斤以上。

5滨河湖平原潮土水浇地型

主要分布于三里桥乡沿滠水河平畈,面积约21,000亩,土壤性状佳,耕层厚,保肥供肥性能良好,有机质含量中等偏高,一般为1.9%~2.5%。该地水利条件好,能自流灌溉,又能排,水旱咸宜,基本旱涝无忧,现主要实行棉麦两熟耕作制,棉花单产多达80公斤以上,为棉花高产地形。

6滨江平原灰潮土旱地型

主要沿长江自然堤一带及长河两岸平原分布,面积约2700亩,其土地基本性状与IV4类似,只是土地pH值较高,多为8.0左右,以提水灌溉为主,棉花单产相对低些,多为50~60公斤。

Ⅳ,滨江河平原河沙土旱地型

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及入湖或通江河道老河床或沙滩地上,其土壤属潮沙土或灰潮沙土土种,主要特点是耕层过沙或浅位夹沙,土壤通气好,但保肥供肥性能差,土壤有机质含量约1%~1.5%,实行棉麦两熟种植,棉花前期易得苗,后期易早衰,一般单产25~40公斤,为比较典型的低产旱地。

8滨江河平原河沙土林地型

该型林地土壤性状与IV7类似,主要分布于武湖农场熟地、桂洲及三里桥乡与大潭交接地带,面积共1474亩,植树是人们对浅位夹沙或偏沙土地实施的另一种利用方式。由于树木扎根深,可从土壤不同层次中吸收养分、水分,树木本身枯枝落叶周期性回归土壤又有利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故此地树木生长良好,土地利用效果较佳。

Ⅴ岗地类

系指分布于湖区北部和东部海拔25~60m地形面上的土地。由于地势高亢,农田地下水埋藏深,低于100cm,土壤耕作层不受地下水影响,地表积水易排,无渍涝之忧,但灌溉设施差或水源保证程度低,故有旱灾之忧,是该类土地的共同特点,根据水源保证程度,土地坡度及利用现状,可分以下10型。

1地黄泥田型

广泛分布于灌溉条件好,水源有保障的岗顶、岗坡及冲垄不受地下水影响的部位,面积65,070多亩。土壤母质为上更新统黄土,该型包含黄泥田、白散泥田、马肝泥田、垒泥田等土种,土体深厚,耕层厚15cm左右,质地为重壤,轻粘,保肥能力强,供肥较缓,有机质含量高,可达2%~2.5%。土地灌溉条件较好,干旱时可通过渠系引区外水库水灌溉,可自流引水,水源有保障。此地实行双季稻加冬作三熟制,稻谷一季单产350~400公斤,特别是熟化程度的白散泥田,保肥供肥性能好,土壤水肥气热达到“稳、匀、足、适”,故为三熟高产田。

2岗地黄沙泥田型

这是以酸性结晶片岩风化物为土壤母质的土地,包括黄泥田、黄沙泥田、黄泥沙田等土种,主要分布于六指、甘棠和鲁台三镇岗地平畈及岗傍,面积达17,030亩,中壤质地,微酸,耕层疏松结构良好,土壤协调供应水肥气热的能力强,宜种性广,水旱皆宜,加上水利灌溉条件与Ⅴ1类似,实行三熟种植可高产稳产,一般水稻一季单产可达400~425公斤以上,若种植中稻一季就可超500公斤以上。

3岗地赤沙泥田型

少量分布于周铺、仑埠岗地平缓坡及岗垄中下部,面积约为3100亩。其土壤母质为红色砂岩、砾岩残积、坡积风化物,土体较厚,耕层一般13~17cm,质地以中壤为主,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为2%~3%以上,保肥供肥能力较强且持久稳定,实行肥稻稻、油稻稻或麦稻稻三熟制,稻谷单产多在400~425公斤。

4岗地浅黄泥田型

主要分布于鲁台、六指、甘棠三镇南部岗地高傍或岗顶上,面积约7738亩,土壤母质为上更新统黄褐色亚粘土,土壤因水土流失、灌溉水源保证程度低或旱改水时间不长等缘故,熟化程度较低,耕层较薄,一般厚为12~13cm左右,土质较粘重,保肥能力较强,耕层有机质含量可达2%~2.5%。由于土壤结构不良,通透性能差,加之遇旱时水源保证程度较低,故正常年份单产量一般仅350~400公斤,在旱年则更易减产。

5岗地平缓坡旱地型

广泛分布于各岗地平畈及缓坡,土地坡度多为7°左右,最大坡度也在15°以下,土壤发育于第四系黄土母质上,土壤耕层厚度多在15cm以下,熟化程度较低,质地较粘重,通气性差,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怕渍怕旱,易出现天雨一团糟,天旱一把刀的现象,一般实行麦棉两熟种植,有三分之二以上农田无灌溉设施,小麦单产125~175公斤,棉花单产32.5~40公斤左右,该型旱地面积共40,462亩,是岗地为数最多的旱地类型。

6岗地平缓坡黄沙泥土旱地型

主要分布于六指、甘棠、鲁台三镇南部岗顶、平畈及缓坡处,坡度大多小于7°,最大的也在15°以下,成土母质主要是酸性结晶岩坡积物风化层,主要土种为泥土、沙泥土和泥沙土,土层深厚,耕层一般厚17~20cm,以中壤为主,耕性较好,有机质含量在1.5%~2%之间,灌溉条件及开发利用生产水平与Ⅴ5类似,面积16,700亩,亦是岗地旱地中重要的土地类型。

7岗地平缓坡赤沙泥土旱地型

少量散布于周铺、仓埠及六指三镇平缓坡旱地间,面积共约2530亩。土体较深厚,耕层一般厚16cm左右。有小面积与第四系黄褐色亚粘土母质相邻,其土壤多为壤质,通气性尚佳,土壤养分含量中等,酸碱性适中,肥劲平稳,其利用现状与Ⅴ5类似。

8岗地陡坡黄棕壤旱地型

指分布于岗垄交接部位或岗顶残丘上坡度达15°以上的旱作地,土壤母质多样,主要有第四系黄土、酸性结晶片岩残积物坡积风化物、红色砂岩、底砾岩残积坡积风化物,由于坡度较大,在人为耕作影响下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有砾质死黄土、砂土、麻骨土、红砂土、粗骨性黄棕壤等土种,耕层质地不良,熟化程度和肥力水平均低,有机质含量大多<1%,土壤调节水肥气热能力低,加之完全无灌溉设施,只适于种植一些抗旱能力强的旱作物,产量极低,是典型的低产旱作地,面积7721亩。

9岗地黄棕壤林地型

指岗地上被各类林木所覆盖的土地,其分布地貌部位、坡度状况多与Ⅴ8类似,土壤理化性状因人类扰动稍弱而较之Ⅴ8稍强,面积共8410亩,其中79%为用材林,其余为经济林、灌木林、防护林等。

10岗地黄棕壤荒地型

主要分布于岗地与湖泊或平原交接地带,其中又以岗地斜坡端与湖泊水面交接处为主,这类土地在特殊的大水年份(如1954年)可被淹没。该型土地由于地处岗地末端,离自流灌溉水源及居民点都远,不便管理,因此,虽在盲目扩大耕地时期曾被开垦利用过,但终因效益不佳而弃为荒地。目前,其地表植被主要为一些耐旱性荒草,该土地类型总面积达15,900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