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另类宋元:食物解析历史

另类宋元:食物解析历史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一载,苏轼正值不惑之年,也是王弗逝去的第十个年头。生死异路,十年长别,自己早已“尘满面,鬓如霜”,而梦中的妻子依旧容颜不老。梦归处,娇妻正临窗梳妆;梦醒时,唯有千里之外短松冈上的一处孤坟,冷落而苍凉。治平二年五月,年仅27岁的王弗因病去世,仅留下一个不到7岁的儿子苏迈。祸不单行,次年四月苏洵去世。

另类宋元:食物解析历史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57]

苏轼画像

北宋李公麟作
清代朱野云临摹

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作于密州(山东省诸城),是苏轼为其发妻王弗所作的一首悼亡词,可谓字字含悲,句句催泪,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彼时的苏轼早就续娶王闰之为妻,朝云也已入苏家,而这些依旧无法拭去他对王弗的满腔思念。这一载,苏轼正值不惑之年,也是王弗逝去的第十个年头。生死异路,十年长别,自己早已“尘满面,鬓如霜”,而梦中的妻子依旧容颜不老。梦归处,娇妻正临窗梳妆;梦醒时,唯有千里之外短松冈上的一处孤坟,冷落而苍凉。(www.xing528.com)

说起苏轼与王弗,与大部分才子佳人的故事一样,两人的结合颇富浪漫色彩。相传,少年苏轼在青神中岩书院求学时,品学出众的他深得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老师的垂青。一日,借着游春的机会,王方老师给众多学生出了一道考题:为中岩寺的一处鱼池取名。聚集在鱼池四周的学子们纷纷发表高论,“藏鱼池”“引鱼池”“跳鱼池”等未能免俗的名字当然无法让王老师称心快意。苏轼发现池中的鱼儿唤之即来,便提笔一挥而就,写下“唤鱼池”三字,字体秀美而俊拔。王方看后连连称妙。恰在此时,王方之女王弗让丫环将自己为鱼池所题的字送至池边。开卷一看,众人不禁拍手称绝。原来,王弗所题也是“唤鱼池”三字。其实,王方老师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想利用这次契机,为爱女择一佳婿。这就是“唤鱼联姻”的佳话。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19岁的苏轼与16岁的王弗喜结伉俪。

王弗为人温婉和顺、恭谨持家,故深得公婆喜爱。她知书识字,机敏沉静,更是丈夫的贤内助。苏轼性情爽直、毫无城府,“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无论对谁都推心置腹。他的这种性格固然受人欢迎,却难免让自己在凶险的官场中屡屡受挫。所以,每每家中有人拜访时,王弗就躲在屏风后偷听来人与苏轼的谈话,她冷静地揣摩对方的来意,以助丈夫明辨是非,这便是“屏后听语”的故事。

然而,王弗仅仅陪伴苏轼11年就骤然西去了。在这11年里,她目睹苏轼从白衣书生到宰相之材的蜕变历程。从眉山京师,京师到凤翔,凤翔再到京师,苏轼一路走来,都有这位贤妻的相伴相随。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年仅27岁的王弗因病去世,仅留下一个不到7岁的儿子苏迈。面对妻子的离去,苏轼感觉天都塌了半边,他在妻子的墓志铭中说“余永无所依怙”[58]。祸不单行,次年四月苏洵去世。其后,苏轼与苏辙带着父亲与王弗的灵柩归蜀,将他们安葬在母亲的坟茔边上—眉山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苏轼为安眠在此的至亲亲手种植3000棵松树以遥寄哀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