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棠元宵乐: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甘棠元宵乐: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村名同样有名气的是该村的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棠元宵乐,此属传统音乐,是甘棠村村民经百年传承的演奏艺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改革开放之春风拂遍大江南北,“甘棠元宵乐”也重获新生,于20世纪80年代得到恢复。省、市编辑民间器乐集成时曾多次组织乐队演奏录音,并在1985年将甘棠元宵乐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绍兴分卷》。“甘棠元宵乐”一般都在喜庆节假时演奏,以营造欢乐热烈的气氛。

甘棠元宵乐: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南明街道的甘棠村,又名婆棠村。其村名源自当地的一则民间传说: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私行察访游江南,一天步行到此,疲惫不堪,饥渴难耐。当地一位老婆婆烧了一碗豆腐菠菜,一碗豆芽炒鸡蛋招待贵客。皇上吃了龙心大悦,便问菜名,老婆婆答是红嘴绿鹦哥,金镶白玉板。皇上返京后,要御厨做这两道菜。御厨瞠目结舌做不出,皇上就钦命老婆婆赴京做菜。因为老婆婆年事已高,坚持不去。故皇上赐亭建于附近,称“皇婆亭”,婆棠村也就从此声名远扬。

和村名同样有名气的是该村的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棠元宵乐,此属传统音乐,是甘棠村村民经百年传承的演奏艺术。曲目诞生于清朝光绪年间,但曾在“文革”期间一度停演,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石铨法等老艺人组建乐队原汁原味地传承,曲目得以恢复,因此石铨法被绍兴市文广局命名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但岁月总是无情,由于年事已高,石铨法于两年前去世。

石铨法和村人刘德明等初学演奏曲目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张绍良(新中国成立前为京剧鼓板师)授教。张绍良演奏的“元宵乐”是由前辈张传生(1880年生)、俞汉龙、张雪堂等传授的。20世纪60年代初村里成立俱乐部,每逢节假喜庆之时,俱乐部就在村里演奏该曲目,曾一度红火。但好景不长,惨遇“文革”,因此停演。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改革开放之春风拂遍大江南北,“甘棠元宵乐”也重获新生,于20世纪80年代得到恢复。省、市编辑民间器乐集成时曾多次组织乐队演奏录音,并在1985年将甘棠元宵乐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绍兴分卷》。

“元宵乐”又名“闹元宵”,是一种用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混合演奏的民间器乐,因其演奏的曲牌“闹元宵”而得名。该曲目演奏的乐队由12人组成。其行当分笛子、碗胡、板胡、二胡、小梅花、引罄5人,大堂鼓、小堂鼓、大锣、小锣、双木鱼、叮当、钹、月锣7人(有的由1人演奏数件乐器)。以分两行呈八字形围坐的形式司乐。演奏时先由打击乐器敲打锣鼓谱奏2/4拍42小节,接着用管弦乐器奏出2/4拍115小节的乐谱,循环往复进行。其间采用变奏、加速等音乐手段,形成别具一格的演奏方式。“元宵乐”是娱乐性很强的民间器乐表演形式,以古朴的韵味、独特的演奏方式而深得行家和观众的好评。(www.xing528.com)

“甘棠元宵乐”一般都在喜庆节假时演奏,以营造欢乐热烈的气氛。其特征是旋律流畅,抑扬顿挫,时而如高山瀑布,迸珠溅玉;时而峰回路转,九曲回肠,引人入胜,颇有艺术韵味,深受群众喜爱。

(刊登于2013年8月6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