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洲罗汉-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南洲罗汉-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洲村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洲罗汉。南洲罗汉又名叠罗汉,是一项民间杂技,始传于明代正德三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南洲罗汉起源于小将镇青草坪的“七堡龙亭”庙会,七堡龙亭始建于明正德三年。南洲罗汉表演艺术可归纳为“走、翻、叠、武”四字。此外,南洲罗汉队还接受过绍兴电视台的专题采访。看来,“南洲罗汉”这朵民间艺术的奇葩将会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南洲罗汉-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南洲村是我县小将镇内的一个有名的古村落,位于小将镇南约3公里处,新昌最高峰菩提峰的东北麓,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新昌建村历史最早的村落,建村始于公元147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南洲建村早于新昌建县,故有“先有南洲丁,后有新昌城”之说。村内文物古迹众多,如宋井、丁崇仁墓、潘音墓、中台门、丁氏上祠堂、燕翼堂、下四房7处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洲村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洲罗汉

南洲罗汉又名叠罗汉,是一项民间杂技,始传于明代正德三年(1508),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南洲罗汉起源于小将镇青草坪的“七堡龙亭”庙会,七堡龙亭始建于明正德三年。相传自七堡龙亭建成起,菩萨在7个村(旧时称堡)每年轮坐一次,其间都要进行庙会,每当轮至第七年在南洲村举行时,庙会规模盛大,各种民间艺术团队纷至沓来,南洲的罗汉艺术表演队借此登台表演。由于表演技艺要求高,观赏性强,成为整场庙会最精彩的节目,南洲叠罗汉也因此名扬县内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罗汉班的人必须从少年时期开始学习,苦练上数年方能上演。演出分大、小罗汉组合表演,大罗汉年龄一般在18—25岁,小罗汉年龄则在8—15岁之间。表演时,脸部都作戏剧小生俊扮,形同一群武士。南洲罗汉表演艺术可归纳为“走、翻、叠、武”四字。“走”即走阵。全体小罗汉走队串阵,阵式有梅花阵、剪刀阵、穿花阵、盘龙诸阵等。“翻”即“翻筋斗”。筋斗的名目有“转风车”“鲤鱼过滩”“猢狲爬竹”“柔燕穿柳”“背米”等,其中“背米”为高难度动作,最为惊险。“背米”动作上演时,表演区置一高桌,桌上置一高椅,椅上再置一大鼓,表演者手捧白米一畚斗,攀缘至鼓上,再一个凌空筋斗飘然落地,而畚斗内的白米则不泄一粒,并以落地时声音轻者为佳。再接着就是“叠”,即“叠罗汉”,有“麒麟送子”“走舞踏鬼”“千手观音”“六叶荷花”等诸多叠法。最后是“武”,即耍棍、弄棒、打拳、踢腿等。大、小罗汉个个生龙活虎、灵活精悍。在表演中,力与美得到了完美体现,常赢来观众如潮的掌声。

整场表演配以梅花唢呐,在热闹的“骑马调”锣鼓声中进行。(www.xing528.com)

南洲村的罗汉队曾多次参加市、县、镇的各类文艺表演,获得新昌县民间艺术表演一等奖;罗汉队改编的《小八戒》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儿童音乐大赛获全国金奖;选送的节目《美猴王》参加“新昌县乡村达人秀”展演活动荣获第一名;第六代传承人丁阳栋在全国武术馆校散打王邀请赛中获螳螂拳冠军;在第九届浙江国际武术比赛中,丁阳栋所带徒弟石嘉骏、石妮琪各获一块金牌,张雨涵、梁昊杰、陈立鑫等13位学员获团体第二名。此外,南洲罗汉队还接受过绍兴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南洲村也因此被评为绍兴市体育特色村。

据介绍,南洲罗汉开创之初是为了庙会演出,是南洲村先人们创造的一种文体形式,传承了500年后,现已经演变成后人强身健体的方式,很受年轻人的喜爱。第五代传承人,即绍兴市级“南洲罗汉”传承人丁兴南,就成了很受欢迎的武术师傅,他不仅在县内有名气,还名扬周边县市,早在1979年,他就赴三门、宁海等地做武术老师,2004—2009年又赴宁波国际文武学校任教,现在回到家乡,创办了新昌南洲罗汉培训班,所教徒弟已达几千人之众。现在连第六代传承人丁阳栋和胡炎彬,也已熟练掌握“南洲罗汉”全部技艺,成为传承中坚力量,现已开班收徒。看来,“南洲罗汉”这朵民间艺术的奇葩将会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刊登于2013年7月9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