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涨渡湖区的土壤类型及特征

涨渡湖区的土壤类型及特征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涨渡湖区土壤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有3个土类,9个亚类,19个土属,126个土种,主要是发育在第四系上更新统黄褐色亚粘土和红色砂岩母质上的黄棕壤,其土种有黄泥土、赤砂泥土等。第二大类土壤是发育在河湖相沉积物母质上的潮土和灰潮土。

涨渡湖区的土壤类型及特征

涨渡湖盆原系长江故道,由于举水、倒水河床演变,加上长江河床南移,产生了3条河流的滨河床砂坝的淤塞作用,从而形成四周高、中部低的湖盆,故涨渡湖属于河流壅塞湖,其地质基础为第四系全新统河湖相沉积物。湖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其间有高、低、平地形三个差异。北部的并阜咀、莲花畈、中部大屋基均为高阜状岗地地形,海拔22~30.5m,地形呈地状或长岗状,每个高阜地形面积3~5km2。低洼地形分布在北部白湖、汤湖、中部涨渡湖、南部马驿湖四周,其中涨渡湖滨湖带地势最低,海拔在16.2~18m之间。南部沿长江一线为带状冲积平原,宽1~5km,长达35km,海拔18~22m。

本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10.58千卡/cm2,年日照时数为2081.3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6.3℃,夏季平均气温27.4℃,冬季平均气温4.9℃,表明湖区热量较为丰富。以80%保证率计,≥10℃的活动积温5107.6℃,初日为4月4日,终日为11月12日,持续天数为223天;≥20℃的活动积温为3241℃,初日为5月21日,终日为9月19日,持续天数122天。另者,本区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186mm,且多集中于春、夏季。上述光、热、水条件均对本区农作物生长有利。

湖区地表水根据本区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3.76亿m3,折合为平均径流深为463mm,平均径流量达1.48亿m3。但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故丰水年(保证率20%)年径流量可达2.1亿m3,为正常年份的1.42倍;枯水年(保证率75%)年径流量为1.24亿m3,较之丰水年少16.2%,而特枯水年(保证率95%)年径流量仅1亿m3,较丰水年少32%。本区举水、倒水、沙河3条河年来水量可达27.94亿m3;湖区水域面积为18万多亩,储水量达0.83亿m3,故湖区水资源丰富,且对本区养殖、调洪、灌溉产生很大作用。(www.xing528.com)

本区孔隙潜水储量达1.24亿m3,含水层厚,水位埋藏浅,属弱矿化度碳酸钙镁型地下水,单井涌水量达100~500吨/日。但本区孔隙潜水水质存在洪水与枯水期交替变化规律,而且某些元素含量过高,可对本区环境生态产生很大影响。

涨渡湖区土壤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有3个土类,9个亚类,19个土属,126个土种,主要是发育在第四系上更新统黄褐色亚粘土和红色砂岩母质上的黄棕壤,其土种有黄泥土、赤砂泥土等。前者面积最广,后者仅出现在龙口,有249亩,整个湖区黄棕壤达27,622.7亩,占湖区土壤11.4%。第二大类土壤是发育在河湖相沉积物母质上的潮土和灰潮土。潮土无石灰反应,分布在主港以北低平地带;灰潮土有石灰反应,分布在长江沿岸。上述两种土壤面积共117,333.3亩,占湖区土壤总面积48.3%。第三大类土壤是发育在前两个土类母质上的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的滨湖地带,其面积共有97,869.6亩,占湖区土壤总面积4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