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底泥氟长期释放机制及其研究成果

底泥氟长期释放机制及其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氟是极强的氧化剂,是生命不可缺少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3],可在生物体内积累。

底泥氟长期释放机制及其研究成果

0.2.1.1 氟的主要性质

氟,原子序数9,原子量18.9984032,元素名来源于其主要矿物萤石的英文名fluorite。1812年法国科学家安培指出氢氟酸中含有一种新元素,但自由状态的氟一直没有制得。直到1886年,法国化学家Henri Moisson将氟化钾溶解在无水氢氟酸中进行电解,才制得单质氟[1]。常温下氟为淡黄色气体,有刺激性臭味;氟非常活泼,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状态的氟。氟的天然同位素只有氟19[1]

氟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72%,平均含氟量为625μg/g。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十分广泛,由于氟的离子半径为1.36Å,与O2-(1.32Å)、OH-(1.53Å)基本相似,所以氟的成矿能力很强,在地壳中含氟的矿物有近百种之多。各种岩石中均含有一定量的氟。主要含氟矿石冰晶石[NaAlF6]、萤石[CaF2]、氟磷灰石[Ca5(PO43F],其他的氟矿石还有氟盐[NaF]、氟镁石[MgF2]、针六方石[Ca3Mg3O2F8]、氟铝石[AlF3·H2O]等。萤石与其他的重矿石一起构成有强阻抗力的砂矿床,当砂岩中的含氟矿石被溶解时,将以碱性氟化物的形式随地表水进入海洋。氟磷灰石结构较复杂,溶解度不高,但分布较广,是生物界氟的主要来源[2]

氟化物包括氟化氢、金属氟化物和非金属氟化物,有时也包括有机氟化物。除锂、碱土金属和镧系元素的氟化物难溶于水外,其他金属的氟化物均易溶于水。水中的氟基本上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1]。(www.xing528.com)

氟是极强的氧化剂,是生命不可缺少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3],可在生物体内积累。氟有助于钙和磷形成羟基磷灰石,促进成骨过程,能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和传导作用[4]。氟在动物体内含量较少时,动物生长发育迟缓,生殖能力降低,可引起动物的造血功能障碍;氟含量较高时对牙齿和骨骼都有害,可以形成斑釉齿和氟骨症以及引起贫血、白血球减少等症状。饮水中含有0.4~0.6mg/L的氟离子时,可预防龋齿,但高于1.5mg/L以上时,就会引起地方性氟中毒[5]。我国饮用水标准中氟含量为1.0mg/L[5]。1908年Fredrick S Mc Kay开始发现氟有改变龋齿的作用[6]。但直到在人齿珐琅质、血液、乳汁特别是脑组织中都发现氟后,人们才重视氟的生物作用。

0.2.1.2 氟的生物功能

国外有关氟的研究是从儿童的龋齿开始的,1950~1960年间,国外科学家对龋齿流行区进行研究发现,饮水中氟含量较低可能是导致儿童龋齿的主要原因,于是考虑在公共饮水中加氟,同时发现水中加氟后不仅有益于儿童生长发育,还可预防老年人骨质变脆[7-21]。E.J.Ncube等[22]对南美洲地下水研究后认为在饮用水中加氟是不可取的,但可以采用氟盐、氟牛奶或者补充氟化物滴定液、加氟维他命等方法补充饮水中氟的不足。20世纪60~90年代M.Teresa Alarcón-Herrera等[23]对墨西哥的Guadiana流域中高氟水与氟斑牙、氟骨症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是由于氟含量较高造成的。K.Krrishnamohan[24]进一步说明地下水氟污染地区地方性氟中毒发病率较高;随后的研究结论是氟过量时可影响细胞酶系统的功能,破坏钙磷代谢平衡,引起特异的疾病——地方性氟病(地氟病),或称地方性氟中毒。1994年出版的第20届国际氟研究协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各国科学家对氟的致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5]。为此各国都制定了饮水中氟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第2版)中氟的含量为1.5mg/L,德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为1.0mg/L,俄罗斯饮用水水质标准为1.5mg/L,1996年美国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提出公共饮水最大氟浓度为4mg/L,次级浓度为2mg/L[26,17]。我国饮用水标准中氟含量为1.0mg/L[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