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仪式论的小结-旅游人类学读本

旅游仪式论的小结-旅游人类学读本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并不能解释复杂多样的所有旅游现象和问题,但它至少是具有一般性分析价值的诠释工具。

旅游仪式论的小结-旅游人类学读本

(一)纳尔逊·格雷本的历史贡献

纳尔逊·格雷本在旅游的仪式研究上的贡献,不亚于阿诺尔德·范·吉内普和维克多·特纳对人类学的仪式研究的贡献。旅游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并不能解释复杂多样的所有旅游现象和问题,但它至少是具有一般性分析价值的诠释工具。从理论与方法来看,将旅游比拟为仪式,不仅表明了研究视角的转换与视野的扩大,也使我们在更深的心理层面上去思考人类的某种行为动机与体验;运用仪式理论去剖析旅游中的人及其行为,将在本质上揭示旅游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对“旅游仪式论”的不同看法

旅游人类学的仪式研究引来了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学仪式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其解释范围不大;或者说将旅游视为仪式的视角,并不能解释旅游体验的多样性。

纳尔逊·格雷本认为,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需求就是倒换生活经历的内在需要。丹尼逊·纳什却提出这样的疑问,即是否人人都有转换生活经历的需要,或者说,是否所有去旅游的人都是为了转换身份。在他看来,有不少游客在外出旅游时,仍然想保持在家时的生活方式,很多游客认为旅游中也应该满足在家时的生活需求。即使假定这种需求确实存在着,那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旅游这一形式来实现呢?其实,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游客的类型不同,其旅游体验的内容也就不同。

还有的学者对纳尔逊·格雷本的“旅游仪式论”毫不客气,用讽刺的语调做出措辞严厉的批评,比如居里欣·埃瑞姆贝里认为此种理论对于我们的旅游体系没有多大的贡献,更不消说是一种一般性的理论了。[10]

而莱特的观点相对客观与公正,他把人类学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生活的维持体系”,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活动;另一类是“人类认同的维持体系”,一般来说,人类认同的维持可以通过仪式、表演或艺术来实现。莱特认为,许多文化现象较为复杂,既属于认同的维持体系,也属于生活的维持体系,旅游即是如此。有些学者将旅游作为“生活维持体系”的活动进行研究,关注的是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具体影响;而有些学者对旅游作为“认同的维持”的特征感兴趣,研究的是旅游的符号意义与文化内涵。

纳尔逊·格雷本与其他人类学家只是从不同视角、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对同一研究对象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他们的研究不应该相互排斥,而应该可以相互补充。尽管仍然有人不完全赞同“旅游是一种仪式”的观点,但必须承认的是,只有具备心细如尘的敏锐与深入全面的思考,才有可能尝试着将旅游与仪式这两者联系起来。

“旅游是一种特殊仪式”作为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它试图揭示旅游客源地社会对游客旅游动机的决定性作用,这实际上跟“旅游是一种上层建筑”的研究视角,或“从上层建筑的视角看旅游”(西方旅游人类学的3个经典视角之一)具有某种联系。

(三)由“旅游仪式论”的视角产生的思考

1.人类学对人类“本体”的重视与对旅游“主体”的关注

人类学对人类社会中“本体”(人)的重视与对旅游中的“主体”(游客)的关注,催生了“旅游仪式论”的研究视角,这也为人类学提供了可以观察的生动、鲜明的对象。

2.“旅游仪式论”可能是触及旅游本质的途径与方法之一

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需要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对其研究也需要不同的技术路径。就旅游的本质与特征来说,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等都具有各自的研究优势。而回到游客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中,“从上层建筑的视角看旅游”,才是揭示旅游本质的正确路径;另一个揭示旅游本质的路径是旅游体验,深入分析旅游体验离不开仪式理论,而且“旅游仪式论”这一理论与方法可能更加接近于旅游体验的本质。

3.对“旅游仪式论”应持谨慎与中肯的态度

纳尔逊·格雷本指出,对仪式模式的运用应该持谨慎态度,千万不要以自己的体验去看待所有的旅游,更不应期待仪式会逆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而对“旅游仪式论”也应该持有中肯态度,尽管该理论仍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其至少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至少外出旅游的人们不同程度地获得了仪式般的文化意义。

【思考问题】

1.仪式、宗教与信仰的定义是什么?仪式的分类与功能是什么?宗教的功能是什么?神圣与世俗又是什么?(www.xing528.com)

2.大卫·埃米尔·涂尔干对宗教与仪式的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3.与旅游人类学有关的仪式理论主要是谁的什么理论?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旅游与仪式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旅游怎么会是一种仪式呢?

5.怎样看待朝圣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怎样理解“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

6.纳尔逊·格雷本的“旅游仪式论”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什么?应当如何评价“旅游仪式论”?

【注释】

[1]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28.

[2]孙尚扬.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0-122.

[3]龚锐.旅游人类学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40.

[4]龚锐.旅游人类学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41.

[5]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4.

[6]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17.

[7]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J].广西民族研究,2003(2):26-33.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3(3):39-48.

[8]龚锐.旅游人类学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47.

[9]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48.

[10]Julio Aramberri著,谢彦君译.旅游学研究:尚不可靠的理论基础[J].旅游学刊,2003(2):24-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