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生生物学:羽纹硅藻纲(Pennatae)的特点

水生生物学:羽纹硅藻纲(Pennatae)的特点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单壳缝目4细胞两壳面均具壳缝。星杆藻属3细胞两端基本相似,或略有大小。针杆藻属10细胞内有隔片。等片藻属12细胞具纵隔片。斑条藻属14隔片不呈波状。平板藻属无壳缝目常见属如下。假壳缝狭窄,两侧具有由细点组成的线纹。图1-5-13平板藻属图1-5-14等片藻属(二)单壳缝目藻体细胞的两个壳面中仅有一个壳面上具有真壳缝,而另一个壳面上仅具有由横线纹构成的假壳缝。

水生生物学:羽纹硅藻纲(Pennatae)的特点

藻体为单细胞或相连成群体。细胞的壳面呈线形、椭圆形、菱形、舟形、新月形、弓形、“S”形、棒形等,其形态基本上属于长形至椭圆形。具壳缝或假壳缝,或具管壳缝,在壳缝或假壳缝的两侧具有由细点连成的横线纹,或具横肋纹。带面多数为长方形,通常无间生带。色素体盘状,多数,或片状1~2个。繁殖方式为细胞分裂和形成复大孢子。本纲种类比中心纲多,且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

本纲种类根据壳缝的有无及结构的变化,分为5个目。

羽纹硅藻纲分目检索表

1(2)细胞壳面具假壳缝…………………………………………………无壳缝目(Araphidiales)

2(1)细胞壳面具壳缝,或一面具壳缝另一面具假壳缝。

3(4)细胞仅一面具壳缝,另一面具假壳缝………………………单壳缝目(Monoraphidinales)

4(3)细胞两壳面均具壳缝。

5(8)壳缝发达。

6(7)壳缝线形…………………………………………………………双壳缝目(Biraphidinales)

7(6)壳缝发育成管壳缝………………………………………管壳缝目(Aulonoraphidinales)

8(5)壳缝不发达,很短,仅位于壳面两端的一侧……………………短壳缝目(Raphisionales)

(一)无壳缝目(Araphidiales)

细胞壳面仅有由横线纹构成的假壳缝,而没有真正的壳缝。单细胞或连成带状或星状群体。壳面通常为线形或披针形。常具间生带和隔片。淡水、海水中均有分布,营着生生活或浮游生活。

无壳缝目分属检索表

1(10)细胞内无隔片。

2(3)细胞两端从壳环面观大小相差很大(少数除外)…………………星杆藻属(Asterionella)

3(2)细胞两端基本相似,或略有大小。

4(7)细胞棍形,直或稍弯。壳面线形。

5(6)细胞两端略有大小………………………………………………海毛藻属(Thalassinthrix)

6(5)细胞两端相似…………………………………………………………海线藻属(Thalassionema)

7(4)壳面直线形或狭披针形以至椭圆形。壳环面长方形。

8(9)在生活状态下,细胞常连成长带状群体。…………………………脆杆藻属(Fragilaria)

9(8)在生活状态下,细胞常簇生呈放射状群体……………………………针杆藻属(Synedra)

10(1)细胞内有隔片。

11(12)细胞具横隔片。细胞两端等宽,两侧及两端对称…………………等片藻属(Diatoma)

12(11)细胞具纵隔片。隔片与壳面平行。

13(14)隔片波状………………………………………………………斑条藻属(Grammatophora)

14(13)隔片不呈波状。

15(16)细胞两端不等大。隔片只在粗大的一段………………………楔形藻属(Licmophora)

16(15)细胞两端大小相同。隔片直,壳面棒状,通常两端及中央略膨大………………………………………………………………………………平板藻属(Tabellaria)

无壳缝目常见属如下。

1.星杆藻属(Asterionella)

藻体细胞呈棒状,两端常膨突且往往大小不等,如图1-5-10所示。细胞常以一端相连成星状、螺旋状群体。壳面具有细致的线纹,假壳缝较窄。营浮游生活,淡水、海水中皆有分布。

2.针杆藻属(Synedra)

藻体细胞壳面线形、披针形或针形,多数种类中部至两端略渐窄,如图1-5-11所示。壳面中央常有方形或长方形的无纹区。具假壳缝,假壳缝两侧具横线纹或点纹。壳环面长方形,具明显的线纹。浮游种类单独生活,或形成放射状群体;着生种类为放射状或扇状群体。分布广,淡水、海水中皆有,主要生长在沟渠、池塘湖泊中,浮游或着生在沿岸沉水植物、丝状藻类上,或着生在流水处的岩石或木头上。

图1-5-10 星杆藻属

图1-5-11 针杆藻属

3.脆杆藻属(Fragilaria)

藻体细胞壳面细长披针形、梭形、椭圆形,两侧对称,有的中部向两侧膨凸或凹入,两端逐渐狭窄,末端钝圆,具线形假壳缝,假壳缝两侧具细的横线纹或粗的点纹,如图1-5-12所示。带面长方形,常有间生带。细胞常以壳面相互连成带状群体,或以每个细胞的一端相连成“Z”形群体。种类多,主要分布于淡水中,常见于水沟、池塘、缓流的江河和湖泊等处。

图1-5-12 脆杆藻属

4.平板藻属(Tabellaria)

藻体细胞壳面呈棒形或线形,中部常明显膨大,两端略膨大,如图1-5-13所示。假壳缝狭窄,两侧具有由细点组成的线纹。壳环面常具有许多间生带,间生带之间具纵隔片。细胞常连成“Z”形或星形的群体,为池塘、湖泊以及缓流的小河中的浮游硅藻。

5.等片藻属(Diatoma)

藻体细胞壳面呈披针形或线形、棒形至椭圆形,有的种类两端略膨大,如图1-5-14所示。带面呈长方形,有间生带和横隔片,并有横肋纹。细胞常连接成带状或锯齿状群体。多数淡水产,少数海产。

图1-5-13 平板藻属

图1-5-14 等片藻属

(二)单壳缝目(Monoraphidinales)

藻体细胞的两个壳面中仅有一个壳面上具有真壳缝,而另一个壳面上仅具有由横线纹构成的假壳缝。

单壳缝目分属检索表

1(2)单细胞,壳的横轴弯曲,壳面宽椭圆形,不具胶质柄…………………卵形藻属(Cocconeis)

2(1)常为群体,壳的纵轴弯曲,壳面线形或披针形,具胶质柄,壳面两端大小相等,壳缝及假壳缝直………………………………………………………………………曲壳藻属(Achnanthes)

1.卵形藻属(异壳硅藻属)(Cocconeis)

藻体单细胞,壳面呈宽卵形、椭圆形或近圆形,如图1-5-15所示。上壳具有假壳缝,下壳为真壳缝,并有中央结和极节。带面在横轴方向或弧形或屈膝形弯曲,无间生带。色素体片状一个,位于上壳。分布于海水或淡水中,多营附着生活,浮游种类较少,以下壳贴附在大型藻类、沉水植物及丝状藻类上。

图1-5-15 卵形藻属

2.曲壳藻属(弯杆硅藻属)(Achnanthes)(www.xing528.com)

藻体细胞壳面呈披针形、长椭圆形、纺锤形或棒形,单细胞或相连成链状群体,或以胶质柄附着在它物上,如图1-5-16所示。上壳面只有假壳缝,下壳面具壳缝和结节。壳面纵轴弯曲,壳环面屈膝形。生活于海水、半咸水和淡水中,有的种类是鲍鱼的好饵料,有的则是危害紫菜的硅藻之一。

图1-5-16曲壳藻属

(三)双壳缝目(Biraphidinales)

细胞上下壳面均具有壳缝,壳缝位于壳面正中线或偏于一侧,或位于边缘,呈直线形、“V”形或“S”形。

双壳缝目分属检索表

1(14)细胞壳面两端及两侧均对称。

2(3)壳上有龙骨点,壳缝“S”形…………………………………………茧形藻属(Amphiprora)

3(2)壳上没有龙骨点。

4(7)壳面呈“S”形弯曲,壳缝“S”形。

5(6)壳面具十字形的点条纹…………………………………………布纹藻属(Gryrosigma)

6(5)壳面点条纹斜列……………………………………………………曲舟藻属(Pleurosigma)

7(4)壳面不弯曲,直。

8(9)壳缝两侧具由中央节延长的凸起,凸起外侧具线形至披针形的纵沟……………………………………………………………………………双壁藻属(Diploneis)

9(8)壳缝两侧无上述凸起,无纵沟。

10(11)壳面具平滑的横肋纹,或1~2条纵线纹…………………………羽纹藻属(Pinnularia)

11(10)壳面无横肋纹,亦无纵线。

12(13)中央节横伸成侧节。壳面有大而长的珠状纹…………………粗纹藻属(Trachyneis)

13(12)中央节球形。壳面具横线纹或横点纹……………………………舟形藻属(Navicula)

14(1)细胞壳面不对称。

15(18)细胞壳面两侧不对称。

16(17)壳面凸起,带面观两侧外凸…………………………………………双眉藻属(Amphora)

17(16)壳面扁平,带面观两侧平行………………………………………桥弯藻属(Cymbella)

18(15)细胞壳面两端不对称,一端较它端为大…………………异极藻属(Gomphonemaceae)

双壳缝目常见属如下。

1.舟形藻属(纺锤硅藻属)(Navicula)

壳面呈纺锤形或椭圆形,两端渐尖,如图1-5-17所示。细胞三轴都是对称的。壳缝直,位于中线上,中央节和极节大多明显。壳面花纹由点纹或线纹组成,位于中央节处的,常呈放射状排列。带面观呈长方形,无花纹。本属绝大多数为单细胞,种类极多,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均有分布。

2.羽纹藻属(Pinnularia)

藻体单细胞或连成丝状群体。细胞壳面两侧基本平行,或中间略大两端圆,呈圆棒状或长椭圆形,如图1-5-18所示。壳面具横的、平行的肋纹,中轴区宽,有时超过壳面的1/3,壳缝直或弯曲。带面呈长方形。本属种类很多,多分布于淡水的浅水水体中。

图1-5-17 舟形藻属

图1-5-18 羽纹藻属

3.布纹藻属(双缝藻属)(Gyrosigma)

细胞壳面呈“S”形,从中部向两端逐渐尖细,末端尖或钝圆,如图1-5-19所示。中轴区狭,呈“S”形,中央节处略膨大;壳缝呈“S”形弯曲,具有小的中央节和极节。壳面花纹为由纵横线纹十字形交叉构成的布纹。带面为宽披针形。为淡水、半咸水或海水中的浮游硅藻。

4.曲舟藻属(Pleurosigma)

壳面线形或箭形,但总是“S”形。壳缝在中线上或偏于一侧。壳面花纹为点条纹斜列和横列交叉形成的锉刀眼花纹,如图1-5-20所示。中央节常小而圆。壳环面狭,有时呈弓形或扭转或中部收缩。为半咸水或海水种类,淡水中极少。

图1-5-19 布纹藻属

图1-5-20 曲舟藻属

5双壁藻属(Diploneis)

壳面多数呈椭圆形,少数为线形或提琴形,如图1-5-21所示。壳缝直,壳缝两侧具由中央节侧缘延长而形成的角状凸起,角状凸起的外侧具宽的或窄的纵沟,纵沟的外侧是横肋纹或由点纹连成的横线纹。带面呈长方形。此属海产种类较多,在淡水和半咸水的浅水区亦常见。

6.桥弯藻属(新月硅藻属)(Cymbella)

藻体单细胞,或以胶质柄附着在它物上,或埋于胶质管中。壳面两侧不对称,呈半月形、扁舟形或近舟形。壳缝偏向腹侧,直或弧状弯曲,如图1-5-22所示。有明显的中轴区和中心区。壳面花纹为点线纹、线纹或肋纹。本属是典型的淡水种类,少数生活于半咸水中。

图1-5-21 双壁藻属

图1-5-22 桥弯藻属

7.异极藻属(异端藻属)(Gomphonema)

细胞常生长在叉状分枝的胶质柄上,营固着生活,有时从胶质柄上脱落,成为偶然性的单细胞浮游种类。壳面披针形或棒状,两端不等大,两侧对称,中轴区狭窄,直,如图1-5-23所示。壳缝位于中轴区的中央。壳面花纹由粗点纹或细点纹组成,略呈放射状排列。壳环面多为楔形,末端为截形。多为淡水产,海水种类较少。

图1-5-23 异端藻属

(四)管壳缝目(Aulonoraphidinales)

两壳都具有管壳缝,管壳缝位于壳面一侧或两侧边缘的凸起(龙骨突)内,管壳缝管壁上有许多圆孔(龙骨点)与细胞内部相通。

管壳缝目常见属如下。

1.菱形藻属(偏缝硅藻属)(Nitzschia)

细胞细长,壳面为直纺锤形、“S”形、椭圆形等,两端渐尖,如图1-5-24所示。壳面一侧有龙骨突,上下壳的龙骨突不在同一侧,因此细胞壁的断面为菱形。在龙骨突中有管壳缝,又沿着管壳缝有一列小圆孔列(龙骨点)。常为单细胞,少数种类形成群体或细胞位于单一或分枝的胶质管中。种类很多,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营浮游生活或附着在它物上。

2.双菱藻属(Surirella)

藻体细胞壳面呈长椭圆形或卵形,有时中部缢缩,如图1-5-25所示。壳面平直或螺旋状扭曲,两侧缘具龙骨突,其内有管壳缝。管壳缝有筒状管道与细胞内部相通,所以壳面呈肋条状。带面呈细长形或楔形。种类多,单细胞,营真性浮游生活,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

图1-5-24 菱形藻属

图1-5-25 双菱藻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