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动目的与实现手段-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

活动目的与实现手段-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掌握某种客体对象或实现某种对象状态,以便使之符合人的利益。因此可以说,人类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社会的需要、群体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相对于人类活动的目的,人类活动本身即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活动失去了人自身的目的的引导和调节,因而是失去自我控制的或受外在目的支配的活动。在作为手段的人的活动与其目的的相互作用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的与手段的相互

活动目的与实现手段-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

2.活动的目的和实现的手段

一般地说,人类活动的目的就在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承认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即意味着承认人类活动的这个总的目的。当人的存在、生存已不成问题时,人的发展就成为最高目的。“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人的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标,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或目标相比,它应占绝对优先地位。”[36]

然而,人们不会满足于这种一般化的说法,总是力图具体把握人的活动的直接目的,了解活动与目的的现实关系。从根本上讲,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与他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一定的客体对象或对象状态对于主体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是在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下客体与主体的现实关系。人的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掌握某种客体对象或实现某种对象状态,以便使之符合人的利益。利益作为人与外部世界的本质关系,更直接地、具体地表现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人们“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37]。因此可以说,人类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社会的需要、群体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

人的活动在与需要的关系中二重化了,这就是对满足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满足。人的活动有自觉的目的,追求特定的目标,这也是一种需要,达到目标亦即实现了某种满足。这种活动取向,可以称之为对满足的需要。处于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下的人,会有特定的对满足的需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由于目标和实现目标程度的差别而形成不同的对满足的需要。人如果没有对满足的需要,就会失去活动的动力;活动就是力求实现对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每个人对需要的满足都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自己通过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自我满足;其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互相交换其活动和结果,从而达到人的需要的满足,这是人的互相满足。社会越发展,人的自我满足就越带有群体的、社会的性质,而人的互相满足作为交往的产物显然更是社会的活动、社会的关系。现实地、协调地发展人对满足的需要和实现人对需要的满足,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和目的。

目的和手段是相对应的概念。相对于人类活动的目的,人类活动本身即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人的目的来自人的现实的利益和需要。它首先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转化成具体的分步骤的目标,并与现实的可以导致达到目标的活动方式、方法和条件联系起来,甚至先在观念中进行行动的预演,比较这种途径的优劣,选择最佳或较佳的实践路线、程序。然后,人才由认识活动转入实践活动,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下进行实践,调动主体、客体及中介因素,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实现人的活动目的。

从观念中的目的开始,经过围绕目的的认识活动和趋向目的的实践活动,最后达到实现了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的全面的活动对于使人的目的由观念变为现实的手段的功能。人的活动本身并不就是一切,这种活动作为过程不应是盲目的,而要指向人的目的,活动的性质取决于活动的目的的性质。人的目的是人的活动的灵魂,是引导人的活动走出历史迷宫的红线,它使人的活动不离其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8]。人的活动恰恰是由于它是属于人的活动,是为了人的活动,所以才是有意义的。否认人是目的,把活动本身当作目的,实际上也是对人的活动的否定。

在人的活动中,目的被排斥、扭曲或抛弃,作为手段的活动及其结果成为目的,偏离甚至与人的真正目的相对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反而与人的利益背道而驰,是人的活动的异化。人的活动的异化,包括以下情形:

第一,人的活动与活动的目的发生颠倒,本来应当是有目的的人变成了达到某种非人的目的的手段,活动对于人成了异己的过程。活动失去了人自身的目的的引导和调节,因而是失去自我控制的或受外在目的支配的活动。(www.xing528.com)

第二,在人的利益、需要和活动的整体的系统联系中,如果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利益、需要和目的膨胀为全部的利益、需要和目的,使其他方面、其他层次的利益、需要和目的萎缩乃至丧失,从而相应地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活动扩张为全部活动,使其他方面、其他层次的活动减弱或者消失,那么,全面的、健全的人就会变成片面的、畸形的人。

第三,人的活动的产物,作为物化的活动是主体活动对象化的结果。当主体活动客体化的产物反过来又主体化,成为支配的力量,限制人、奴役人、压迫人时,就发生了人的活动的异化。

第四,人的活动的异化尤其集中地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即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39]人的活动的分工本来就包含着异化的成分,当它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被推到极端时,也会成为真正的异化活动。

可见,人的活动作为手段对于实现活动的目的不一定都是肯定的,应当相对于人的目的区别人的活动的正效应、零效应和负效应。人的活动的异化所产生的就是负效应,是反目的之道而行的反效应。

造成人的活动的异化或负效应、反效应的原因,不只在于个人的、特定的活动目的与手段(活动)关系的倒置或片面化,还在于许多人的、众多的活动目的与手段(活动)关系的交错和冲突,在于个人、群体、社会和人类各层次之间利益、需要、目的和手段关系的交错和冲突。在许多个人之间,在各个群体之间,在不同的社会之间,在人类的各个世代之间,不同的具体目的和不同的实现目的的活动会发生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社会、每个人类世代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凭借他们的历史活动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这些目的之间常常出现冲突,某些目的会受到别的目的所要求的手段(活动)的冲击甚至损害。更重要的是,受到人的某些活动冲击或损害的目的,常常是与多数人、整体、全社会、人类未来的利益和需要相关的根本的、长远的目的;相反,对于根本的、长远的目的来说,应被看作手段的许多具体活动的目的,却似乎成了人们的唯一目的或最高目的。

因此,人们在从事特定的活动时,应当注意它在人类活动的系统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追求其正效应时,也要考虑到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负效应或反效应。只有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认真研究和切实克服人类活动中的异化,才能保障人的活动作为手段与活动目的的一致性,达到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目的。

在作为手段的人的活动与其目的的相互作用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的与手段的相互校正。人的自觉目的在人的活动中执行控制、调节功能,人依据自己的目的尺度衡量活动的进展,校正活动对于目的的偏离,制止活动违背目的的趋向。人对于自己活动的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目标管理,是坚定地贯彻目的,使活动服从目的、实现目标的过程。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作为现实的、既成的事实,反过来对人的目的也有检验的作用。这种检验如果表明目的不完善、有片面性或者是不现实的乃至错误的,人们就会对原有的目的加以调整或改变,从而体现活动作为手段对目的的校正。人类的合目的性的自觉活动,正是在目的和手段这种相互作用中进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