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游成功学注意力专注方法

西游成功学注意力专注方法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承恩关于注意力的解释和比喻,丝毫不亚于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游记》中,孙行者可以分身出去,用“真身”去办自己要做的事,然后将一个“假身”留在那里不动,正是描述的人们注意力分离的情形啊!“真身”就是我们注意力已经去到的方向,“假身”就是我们留下的一个躯壳,一个已经没有了注意力的躯壳。人的注意力只能较好地停留于一点。

西游成功学注意力专注方法

第三章 积极专注的注意力

西游记》中常见的词汇代称有:心猿——悟空,意马——白龙马。心猿不定,意马四驰,神气散乱于外,三心二意。其实说的就是人的注意力问题。

让我们坐个“顺风车”来探索一下人们的心理世界和行动的渊源吧!先看看《西游记》中的一首诗: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诗很经典,完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机制,大意是:悟空(其实是说我们)是猴子的身体,人的心。人的心真的比天高,一点也不假,给他封个“弼马温”其实是再恰当不过了。人的心和意(脑袋)就像猿猴和马一样,要紧密合作才行。如果心和意分离,就是心猿意马,各自游离。如果心意契合,就可以全力以赴,达到如来(超然智慧)的自然境界。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道理。

吴承恩关于注意力的解释和比喻,丝毫不亚于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学家。而能如此形象生动地神会出来,真是举世无双。还是拿事实来讲话。

“心猿”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指人的心像猿猴一样,跳来跳去,永无宁日,无法专注。的确是这样啊!那些浮躁的人不就是这样吗?(www.xing528.com)

我们回忆一下,自己曾经不断地辞职,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地寻找新的工作和人生方向,最后呢?我们不断地选择朋友,最后呢?我们不断地更换着喜好,最后呢?我们不断地推翻老客户,寻找新客户,最后呢?……

如来用五行山死死地压住了孙悟空,才把他散乱、浮躁的“心猿”安定了下来。我们的“心猿”是否得到了安定呢?

孙悟空的分身术与分身无术

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话语、要求、表情无动于衷、不加重视或嗤之以鼻,原因在于:我们根本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而是停留在自己身上。就好比,我们明明在和一个人讲话,可你的心思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说着言不由衷或“牛头不对马嘴”的话。这时候,你的心思已经分离出去,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西游记》中,孙行者可以分身出去,用“真身”去办自己要做的事,然后将一个“假身”留在那里不动,正是描述的人们注意力分离的情形啊!“真身”就是我们注意力已经去到的方向,“假身”就是我们留下的一个躯壳,一个已经没有了注意力的躯壳。

你看,唐僧在和虎力大仙比试坐禅求雨,孙行者为了帮助师父,把“假身”留在地上一动不动,而真身却去了天上搬救兵,请龙王协助降雨。他的注意力只能做一件事情啊!

再例如,在五庄观,孙行者和镇元大仙有一番较量。孙行者推翻了镇元大仙的果树,这下可惹火了大仙。镇元大仙干脆把唐僧他们几个捆起来,体罚他们。可是行者又玩弄小技巧,他把唐僧等人解救出来,一路逃跑,却留下变化的“唐僧”等人(四个柳树根)来顶缸!镇元大仙一早起来,就派人抽打他们,结果发现打的都是柳树根(行者以为镇元大仙再不会打他们了。结果一抽打,事情就败露了)。虽然打的是“假身”,可行者知道痛啊,他忘记了收回自己的法术!人不可能同时办好两件事情。行者分身乏术,已经来不及了。这次,镇元大仙更加恼火,又把他们抓了回去。

人的注意力只能较好地停留于一点。那就要看你如何运用你的分身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