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痛风误诊丹毒原因与后果

痛风误诊丹毒原因与后果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痛风误诊丹毒的患者中,80%以上入院前使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些患者病程平均延长2.5天,血尿酸浓度平均升高86.6μmol/L,1个月内急性关节炎发作2次以上的例数也明显多于不用抗生素者。如果痛风反复误诊丹毒,血尿酸水平长期持续升高,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并引起肾、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是构成痛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危害比关节炎更大。

痛风误诊丹毒原因与后果

痛风是因机体内的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血尿酸增高性疾病,主要损害关节、肾脏血管等系统,临床突出表现是复发性关节炎症候群,炎症是非化脓性的;丹毒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组织炎症,并非关节炎。但大量资料表明,有近半数的痛风患者曾误诊为丹毒。分析原因有三:

1.两种疾病的病灶及周围都常出现红、肿、痛、功能障碍等局部急性炎症特征及畏寒、发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等全身中毒表现,尤其二者病变部位皮肤都呈现暗红色、极其相似,是误诊的重要原因。

2.既往痛风属少见病,而丹毒是常见病,所以多首先诊断丹毒。

3.当痛风误诊丹毒后,多用抗生素治疗,治疗后炎症多能在5~10天逐渐消失,医师常认为抗感染有效,更坚定了对丹毒的诊断,待关节炎再发作时,依然按丹毒处理;其实关节炎的康复并非抗生素的功效,而是痛风关节炎自行缓解的结果。

痛风一旦误诊丹毒,绝大部分使用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头孢菌素抗感染,而且用量很大,对痛风患者的这种治疗常引起不良后果,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代谢产物大部分由肾脏排出,如果大量使用抗生素,会阻碍尿酸的排泄,使患者的血尿酸居高不下或继续升高,关节炎症状加重,病程延长,发作频繁。据统计,痛风误诊丹毒的患者中,80%以上入院前使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些患者病程平均延长2.5天,血尿酸浓度平均升高86.6μmol/L,1个月内急性关节炎发作2次以上的例数也明显多于不用抗生素者。如果痛风反复误诊丹毒,血尿酸水平长期持续升高,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并引起肾、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是构成痛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危害比关节炎更大。

如何减少痛风误诊为丹毒?关键是掌握两种疾病特点的差异,二者的主要差异是:

(1)起病:痛风多在夜间或午休后骤然发病,关节红、肿、痛、功能障碍,炎症可在数小时内达到顶峰;丹毒也属急性炎症,但较痛风发展缓慢,从起病到炎症最重时多需数天。(www.xing528.com)

(2)发病部位:痛风关节炎,炎症以关节为中心,四肢关节多发,小关节多于大关节,约60%首次发病在第一跖趾关节;丹毒的炎症多发生在感染的创口及附近的软组织,并非以关节为中心的损害,炎症的近心端,常伴有如红线一样的淋巴管炎。

(3)病程: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后即使不做任何治疗,一般平均7天炎症也可自行缓解;丹毒引起的炎症必须给予抗生素治疗,病程长短取决于抗感染的效果,如抗菌效果明显,炎症多在3~5天可基本痊愈。

(4)预后:前者有明显的复发倾向,如不降尿酸治疗,数天、数月甚至1年后,还会有类似的急性关节炎发作,如果误诊误治或治疗不规范,发病间隔时间逐渐缩短,每次发病时间逐渐延长,最后转为慢性关节炎。后者治愈后很少复发或慢性化。

(5)血尿酸:痛风多数伴有高尿酸血症,仅有5%左右的患者血尿酸不增高;丹毒与血尿酸无关,不应有血尿酸的变化。

(6)试验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时,用秋水仙碱规范治疗,数小时后炎症可得到控制;秋水仙碱对丹毒治疗无效。

(7)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痛风多发于男性,多为体型肥胖者,有遗传倾向,常伴发高血压病、血脂紊乱症、糖尿病等疾病;丹毒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区别这两种病并不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