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蜡烛不再泪眼-神圣的征服之旅

蜡烛不再泪眼-神圣的征服之旅

时间:2024-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蜡烛不落泪了原来的蜡烛——牛油烛、皮油烛、蜜烛、白蜡烛等等,都有一个通病——好“哭”!剪烛花是为了防止蜡烛落泪。这样一来,蜡烛终于克服了过去的缺点,不再落泪,“蜡炬成灰泪始干”,大概应当改成“蜡炬成灰光始灭”了。用它制成的蜡烛,质量不比硬脂烛差,可以节约大量的动植物油脂。

蜡烛不再泪眼-神圣的征服之旅

蜡烛不落泪了

原来的蜡烛——牛油烛、皮油烛、蜜烛、白蜡烛等等,都有一个通病——好“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古代诗人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蜡烛孤独地燃烧着的情景。

长夜沉沉,燃着的蜡烛吃力地颤动着,发出微弱的光,头上是烧焦的烛芯,周身是淋漓的热泪。

要叫蜡烛不落泪,就得时刻操心它,照管它,给它剪掉烛花。

古典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将厅上灯烛剔得明亮”,“拿起烛剪,将烛花剪掉”之类的叙述。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给家人的诗《夜雨寄北》中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里说的是作者非常希望早日跟家人团聚,什么时候才能和你在西窗下一起剪着烛花,聊着天,来回忆这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你看,聊天的时候还不能忘了剪烛花,可见剪烛花已经成了夜间点灯中的日常事务了。

烛花要用剪子剪去,这不仅非常麻烦,而且也不清洁。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剪烛花是为了防止蜡烛落泪。而蜡烛之所以落泪,恰恰是因为烛芯做得不好。烛芯不能完全燃烧,越伸越长,慢慢便结成了烛花。烛花使火焰不断扩大,受热熔化的蜡超过了需要,就在蜡烛的四周点点滴滴地淌下来,人们称它为蜡泪。

这就是说,为了不剪烛花,又不叫蜡烛落泪,就得在烛芯身上打主意。烛芯太粗,消耗油脂过多,不行。烛芯太细,点起来火光不足,也不好。烛芯的粗细首先要选择好。

另外还要在烛芯的编织上下功夫。

过去的烛芯做得很紧,吸不足烛油,老是燃烧灯芯,当然容易生烛花。现在的灯芯用单坯儿的棉线做成,比较松软,能够充分吸收烛油,恰如其分地燃烧,燃烧后的烛芯很坚硬,老是弯曲着,凸出在火焰的最热部分,使烧焦的炭进一步氧化成二氧化碳跑掉,也像油脂一样随着燃烧而消失,而不是越伸越长,结成烛花。

这样一来,蜡烛终于克服了过去的缺点,不再落泪,“蜡炬成灰泪始干”,大概应当改成“蜡炬成灰光始灭”了。(www.xing528.com)

革命烈士萧楚女非常赞美蜡烛的这种“情操”,他曾经说过:“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一个人从生以后一直到死,都要做对人民有益的正大光明的事,虽然肉体死去,而精神是不灭的。”

蜡烛不落泪,这当然很好。但是还存在着有气味和冒烟的毛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制烛的原料上下功夫。经过多次实践,终于制成了一种新的质量更高的蜡烛——硬脂烛。

过去牛油、羊脂制成的蜡烛都是有气味的,而且颜色也不好。硬脂烛却有着洁净白亮的外表,手摸起来还不感到油腻,也很少有气味产生。

制造硬脂烛的原料是硬脂酸,硬脂酸是包含在动植物油脂里最好、最坚硬的部分。

油脂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为了从油脂里提取硬脂酸,就必须把甘油从油脂里除去。办法是把油脂放到水和硫酸里煮沸,结果甘油沉到底下,脂肪酸浮到上面,取出脂肪酸放进压榨机,将液态的油酸压滤出去,最后就得到一块块挺硬的蜡状物——硬脂酸。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硬脂烛虽然和普通的蜡烛一样,是用同一种原料,比如牛油制成的,但是硬脂酸毕竟不是普通的牛油,而是经过彻底净制的牛油了。它消除了不愉快的气味和油腻,而且硬度、色彩、质量都比普通的牛油烛好得多。

硬脂烛点火不冒烟,也不流泪,烛光明亮清爽,很受群众欢迎。

这位蜡烛家族里的“后起之秀”是1831年在法国诞生的,过了不久全欧洲就都建成了硬脂工厂。

蜡烛一直使用到今天。今天的蜡烛生产甚至连硬脂酸也不常用,多半使用石蜡作原料。

石蜡是石油里的成分,是石油加工所得的一种产品,无臭无味,白色或淡黄色的蜡状物。用它制成的蜡烛,质量不比硬脂烛差,可以节约大量的动植物油脂。

制烛的技术也比过去大有进步。

采用机械化操作,石蜡经过熬蜡、浇注、冷却、出模、切芯、修尾等工序,大批大批的蜡烛就诞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