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旱地农业抗旱增产技术探析

我国旱地农业抗旱增产技术探析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的群众积累了不少旱地农业抗旱增产的经验,主要有:一是逐步建立起旱地农业抗旱耕作新体系。由于灌溉农业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国把农业研究的重点放在水浇地上,相对忽视对旱地农业增产技术的改进。在北方旱地农业区,我国传统的旱地农业抗旱技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据初步估算,西北地区300万亩旱地适宜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我国旱地农业抗旱增产技术探析

50.我国发展旱作农业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长期以来,我国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的群众积累了不少旱地农业抗旱增产的经验,主要有:

一是逐步建立起旱地农业抗旱耕作新体系。以深松为主体,建立起深松、翻耕、耙茬相结合和耕耨相结合的抗旱耕作体系。这种耕作体系在协调耕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保墒抗旱、抗蚀保土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气候季节变化和作物生育的阶段性有较强的适应性。

二是建立起用地和养地的新体系。包括合理调整作物布局,逐步改变北方旱地大面积单一种植,适当增加养地作物——豆类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行豆谷、粮肥轮作。建立起以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以底肥为主,以追肥为辅;化学肥料氮磷钾合理配置的施肥制度。这一体系对实行合理轮作,克服重茬连作的弊端,种地养地并重,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保证旱作农业的高产稳产有着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三是建立起抗旱栽培新体系。由于灌溉农业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国把农业研究的重点放在水浇地上,相对忽视对旱地农业增产技术的改进。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灌溉面积的继续扩大已经接近极限,从20世纪六七年代开始,国家重视旱地增产技术的改进。

抗旱栽培新体系包括用科学方法选育高产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在处理种子时,采用科学的营养浸种和雪水浸种方法;在抗旱播种方面采用抢墒、顶凌等播种方法,以充分利用耕层贮水。通过抗旱栽培,一方面增强作物内在的抗旱力,另一方面改善作物栽培的外在水分条件,从而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的许多村、乡,不断改进传统农业技术,采用伏秋深耕、蓄水保墒;增施肥料,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增强保水保肥抗旱能力;选用良种,增强抗旱耐瘠薄能力;改革栽培方式,实行模式化栽培技术等。在多年实践中,他们把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发展旱地农业的技术途径,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农田抗旱能力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效果。此外,在有条件的旱地农业区,修建环山渠、山塘和水窖等小型工程,将坡地上和耕地周边的雨水径流汇集贮存起来,发展“径流农业”或“半水浇地”、“半水灌溉”。半水浇地是一些地方由于受水资源和工程等条件限制,不能实行完全灌溉的一种非常规的灌溉形式。我国东北地区在春季进行的春玉米“坐水”播种就是半水灌溉的一种类型。在北方旱地农业区,我国传统的旱地农业抗旱技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改变和改善旱地生产条件方面所进行的改良土壤、建造坝堰、引洪漫地、平田整地、修梯田、培地埂、建水平沟和鱼鳞坑等;在改善耕作技术方面所进行的深耕、伏耕、中耕、除草、耙耱镇压、开沟培垅、水平耕作、带状种植、间作套种等;在蓄水保墒方面的夏雨秋用、秋雨春用、地膜覆盖等;在选育耐旱作物和品种等方面,各地都涌现了一批旱地农业增产的典型小流域和小区。就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来说,适用于年降雨仅300毫米的旱作区,能其将旱作区的年降雨有效使用率提高到80%。使用这项技术种植作物,亩均产小麦300斤可变成为产玉米1300斤。据初步估算,西北地区300万亩旱地适宜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改进技术的措施主要有九种:土地规划、径流农业(或集水区系统)、选择布局、水土保持、间混套种、调节播期、覆盖农作、旱地施肥、抗旱保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