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田氮肥的去向与利用:控制损失提高效率

农田氮肥的去向与利用:控制损失提高效率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田中氮肥的去向一、氮肥的去向氮肥施入土壤后有三个去向,一部分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一部分残留于土壤中,另一部分则离开土壤、作物系统而损失。气态氮损失包括氨挥发和反硝化作用。大雨、暴雨或不适当的灌溉,可能会造成氮肥的径流损失。显然,丘陵地区的径流损失比平原地区严重。搞清氮肥损失途径后,有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用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时,需施用15N杜绝记肥料。

农田氮肥的去向与利用:控制损失提高效率

农田中氮肥的去向

一、氮肥的去向

氮肥施入土壤后有三个去向,一部分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一部分残留于土壤中,另一部分则离开土壤、作物系统而损失。残留于土壤的氮素,尽管对当季作物没有贡献,但可保持土壤中因后季作物种类、环境条件、施肥时期及方法等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关系,一个去向的比例增大,另两个去向比例就会减小。粗略说,作物当季吸收利用一般30%~50%,氮素损失20%~60%,土壤残留约25%~35%。

二、氮肥损失的途径

氮肥损失主要通过淋溶、径流和气态氮逸出三种途径。气态氮损失包括氨挥发和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主要产物是氮气和氧化亚氮气体。

在稻田土壤中,淋溶损失一般很少,氮素主要通过氮挥发和反硝化作用而损失。在旱地作物的土壤上,除气态氮损失外,淋溶损失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在雨量大、土壤质地较轻的地区。大雨、暴雨或不适当的灌溉,可能会造成氮肥的径流损失。显然,丘陵地区的径流损失比平原地区严重。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合理灌溉,都可减少土壤和氮素的流失。(www.xing528.com)

氨挥发损失在碱性条件下易于发生。因此,石灰性或碱性土壤上的氨挥发比酸性土壤上严重得多。水稻田中的反硝化损失一般比旱地上大。温度高既能促进氨挥发,也有利于反硝化作用的进行。

氮肥损失量和损失途径与土壤性质、耕作栽培制度、气候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也受到农业措施影响。搞清氮肥损失途径后,有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

三、氮肥的利用率

测定氮肥利用率的方法有两种,示踪法和差值法。用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时,需施用15N杜绝记肥料。作物吸收的15N量占施入15N量的百分比即为氮肥利用率。用差值法测定氮肥利用率时,只需施用一般商品氮肥,同时要设置无氮区,即不施氮肥的试验区。施氮区与无氮区之间作物吸氮量之差占施入氮量的百分比,即为差值法测得的氮肥利用率,通常称为表观氮肥利用率。

一般表观氮肥利用率的数值大于示踪法测得的氮肥利用率。根据不同的研究、探讨对象,确定采用何种方法测定。例如,在确定氮肥施用量时需测定表观氮肥利用率,在厂家氮肥的去向时需用示踪法测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