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天朝崛起:商朝的崛起路程

天朝崛起:商朝的崛起路程

时间:2023-12-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得到伊尹,商汤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向有莘氏求婚,要取有莘氏国君的女儿为妃。他希望商汤对内以仁政爱民治国,对外要联合诸侯剪除夏朝的羽翼,推翻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起一个君民同乐、和平仁爱的新政权。至于那些夏朝的忠实走狗,商汤绝不姑息,动用军队毫不留情地予以铲除,使之不能为虎作伥。

天朝崛起:商朝的崛起路程

第二节 商朝崛起的过程

举贤任能藏雄心

商汤回国后,日夜思考着如何壮大自己。他认为只有推行仁政,关注人民生产生活,使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部落才能更加强盛。于是,商汤对人民轻赋薄徭,布施恩德,对家庭困难的尤其关心,常常亲自去慰问和资助。这样一来,商国内部百姓亲附,政令通达,人人拥护商汤,积极从事生产和各项灭夏的准备工作,国势日渐强盛起来。商汤又积蓄粮草,制造兵器,进一步招集人马,训练军队。

但是国事繁忙,商汤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急需找到贤能之士来辅佐自己。他听说伊尹是一个正直、有品行的人,便想请他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当时伊尹身在有莘氏国,他从小是个孤儿,被有莘氏国君收留,交给自己的厨师去抚养。汤三次派使者前往有莘氏去聘请伊尹,都遭到了伊尹的拒绝,他说:“我为什么要接受汤的聘礼去做事呢?我在这田亩之中自得其乐,不也很好吗?”不过伊尹也为汤的礼贤下士和爱惜人才所感动,渐渐地有了推翻夏朝、重建尧舜时代繁荣盛世的胸怀。他后来做了有莘氏国君的厨师,因做出的饭菜味道鲜美可口受到国君的宠爱,本打算让有莘氏国君效仿尧舜之道。但有莘氏是个小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况且有莘氏与夏桀同姓,同是禹的后代,怕是有莘氏不肯反叛夏朝,说不定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因此只好作罢。

商汤并没有因为伊尹的拒绝而放弃,他更加认定了伊尹正是自己要找的贤良之才,有才能,有品行。为了得到伊尹,商汤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向有莘氏求婚,要取有莘氏国君的女儿为妃。有莘氏为能和商这样的大部落结亲而感到高兴,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接着,商汤又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让伊尹作为陪嫁的奴隶来商国。有莘氏国君断然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厨师就得罪商汤,因而同意了这个条件。

伊尹到了商的都城,居住在一所简陋寒酸的房子里,商汤急于见到伊尹,就命自己的车夫马上备车前去拜访。走到半路,车夫对汤的做法不理解,认为一国之君去登门拜见一名奴隶,实在有失身份。商汤责备他说:“你懂什么!譬如有药在这里,吃了它能耳明目聪,我一定会十分喜欢甚至强制自己把它吃下去。现在伊尹对我们的国家,就像是良医善药,大有用处。如果你不愿意去见他,那么你下车吧,我自己来驾驶。”说完,就将车夫赶下了车,商汤亲自驾驶,直到车夫后来承认了错误,并对伊尹表示敬重,商汤才原谅了他。

来到伊尹的住所,汤见这里破旧不堪,条件太差,又得知伊尹是一名出色的厨师,就以自己宫中缺少一名烹饪手艺高超的厨师为理由,把伊尹接到了皇宫中居住,以便能随时聆听伊尹的见解。伊尹也不客气,就向商汤谈论起天下的形势,治国的要诀、夏桀的暴政、诸侯的动向以及天下百姓渴望解脱痛苦的生活。他希望商汤对内以仁政爱民治国,对外要联合诸侯剪除夏朝的羽翼,推翻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起一个君民同乐、和平仁爱的新政权。

这一番话对商汤大有启发,他更加认定了自己推行仁政的正确性,坚持要把这一政策执行下去。有一次商汤对伊尹说:“我有这样一个经验,人在水里能看到自己的形状,检验一个国君治理得好不好就看他的百姓生活的状况怎么样。你看,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伊尹说道:“这真是英明啊!国君对下面的意见能听取,国家的治理就能进步。国君治理一个国家,要把人民当作儿子一样来看待,努力行善啊!”

商汤觉得伊尹的每句话都很有道理,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就免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让他担任“尹”的官职,就是商国的宰相。从此,伊尹成为商汤身边重要的谋士,为汤建立商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的辅助下,商部落更加强大了。

消除异己丰羽翼

伊尹的见解给了商汤很大的启发,使他认识到:要想推翻夏朝,不仅要壮大自己的力量,还要联合各路诸侯。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剪除夏朝的羽翼,使这些诸侯国不为夏朝所用。

于是商汤开始不断地在诸侯中提高自己的声威,使诸侯们纷纷归附于自己。在诸侯纷争的社会,一个政权想要取得成功,需要表现出宽厚仁慈的品格,这样就容易取得别人更多的支持。因此,商汤首先高举自己仁德的旗号,用自己的仁行来感召他们。

一次,汤外出巡视农业生产和畜牧业情况,在山林里看到一个猎人正在张挂捕捉飞禽走兽的网,他的网在东南西北四面都张开了,结得严严实实,还跪在地上祈祷:“我的网已经在四面张好,求上天保佑,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钻到我的网里来吧。”

汤见了猎人的模样,听见他的祈祷,笑着说:“如此张网,一定会把鸟兽全部捉尽,不是太残忍了吗?只有夏桀才会这样做啊。”接着,商汤命人撤去了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并教狩猎者这样祈祷:“我现在张了一个网在此,飞禽走兽想要往左的就往左吧,想要往右的就往右吧,想要高飞的就高飞吧,想要下来的就下来吧,我只捕捉那些自投罗网的不听天命者。”

这就是成语“网开一面”的由来。人们知道这件事后,都称颂商汤是个有德之君。其他诸侯国也觉得,汤的品德高尚,对禽兽尚且如此仁慈,对人就更不用说了,这和夏桀的残暴无道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许多诸侯都投奔到商汤那里,认为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仁慈国君,仅南方汉水流域就有四十多个诸侯前来归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诸侯都对商汤的仁义之举心悦诚服,当时有一个叫荆伯的诸侯对商汤就不顺服。商汤就派人送给他一头壮牛,全身装饰,可以用来作为祭祀天地的牺牲。荆伯大为惭愧,他想:像商汤这样的大国之君,能有这样的风度,而我对商汤却没有任何表示,实在不应该啊!于是对商汤的使者表示归顺,凡是商汤要他做的事情,他决不会推辞,并且让使者带回一些当地的土特产,表达对商汤的敬意。

至于那些夏朝的忠实走狗,商汤绝不姑息,动用军队毫不留情地予以铲除,使之不能为虎作伥。葛是商部落西南的一个小诸侯国,国君葛伯是个好吃懒做的人,昏庸无能,不理国事,横征暴敛,搜刮百姓,连祭祀天地鬼神这种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大事也荒废了。商汤原本想争取葛伯作为讨伐夏朝的同盟国,得知葛伯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举行祭祀了,就派使者前去询问。葛伯知道商的畜牧业发达,而且乐善好施,为人慷慨,就对使者说缺少牛羊等做祭祀时的牺牲,因此无法祭祀。汤便派人给葛伯送去了一群肥壮的牛羊,葛伯却把这些牛羊全部杀掉吃进了肚子里,根本不提祭祀的事情。

商汤耐着性子又问葛伯是怎么回事,葛伯这次找到了新的借口,说是缺少粮食,没有酒饭作祭祀时的贡品,请求商汤再援助一些。商汤这回明白了,要是送去酒饭,照样会被葛伯吃掉,祭祀依然进行不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商汤就派了一些娴熟和有经验的农民去帮助葛伯种植庄稼,同时派一些老人和孩子给农民们送饮食。葛伯竟然厚颜无耻地在路上劫掠这些老人和孩子,不给的就杀人抢夺。

商汤见葛伯如此不可救药,就调集军队进行讨伐,一举把葛国消灭了。这次战争不仅没有给商汤带来穷兵黩武的坏名声,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葛伯在国内的统治如同夏桀一样,残暴荒淫,百姓们已经忍无可忍,都把他恨透了。现在见商汤的大军来讨伐,都拍手称快。加上商汤的军队纪律严明,只对付葛伯及其手下的一些帮凶,而对广大老百姓秋毫无犯,还主动出资表示慰问,葛国和其他诸侯国对这次军事打击没有一个反对的。都认为商汤的讨伐不是为了掠夺财富,而是为了给被杀的老人孩子报仇和解救葛国的劳苦大众。

消灭葛国只是一个开头,从葛国开始,商汤逐一剿灭了十一个死心塌地跟着夏桀的诸侯国,不仅使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还孤立了夏桀,让他失去支援。

在洛水下游有一个小诸侯国叫有洛氏,与夏桀有亲戚关系,因而得到夏王朝的庇护,对夏王朝言听计从,执迷不悟地甘作夏桀的帮凶。而且,有洛氏的国君贪图享受,大建宫室、水池和养鸟兽的园囿,而这些钱都是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商汤以解救这里的人民为名,出兵把有洛氏灭掉。过了几年,又以同样的理由渡过黄河,消灭了温国。就在这一年,商汤在景亳举行了诸侯大会,向诸侯们宣告:商国一向与各诸侯国友好往来,只攻伐那些政治腐败、统治残暴、死心塌地跟随夏桀的国家。这一来,诸侯国中的恐惧和担忧情绪得到了稳定,愿意与商真诚合作。

接下来,商汤又攻下了韦国、顾国,最后集中力量消灭实力强大、土地广阔的昆吾国。这是夏王朝最后一个羽翼,也是保护夏朝都城的最后一道屏障,消灭了昆吾以后,可以说夏朝已经直接暴露在商国的攻击范围内。

一举灭夏四海

商国的势力壮大了,夏朝的羽翼也被剪除了,推翻夏朝的最后时刻终于来临。商汤志在必得,他决心一鼓作气攻入夏都。伊尹劝阻商汤,说这个时候还不能轻举妄动,因为夏朝的实力现在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万一攻夏不成,后果不堪设想,不仅会遭到夏朝军队的反扑,好容易联合起来的诸侯也会分崩离析。他向商汤建议,这一年故意不向夏桀朝贡,看看夏桀有什么反应。

商汤依计而行,夏桀听说商汤灭了自己的同盟国昆吾,如今又不来朝贡,非常恼火,就下令东方的“九夷”起兵来讨伐商汤。见到这种情形,伊尹知道夏朝还能指挥九夷的军队,说明灭夏的时机并不成熟,赶忙派遣使者向夏桀请罪纳贡,作为缓兵之计。夏桀和身边的人商议应该怎么处理商汤,那些人谁也不敢说老实话,都拍马屁说:“大王威震天下,诸侯顺服,谁也不敢造反,就连商汤也知罪认罪,这是大王之喜啊!”

第二年,伊尹故技重施,又不向夏桀纳贡。夏桀再次大怒,又命九夷之军前去伐商。但是这次九夷的军队却不肯来了,他们恼恨于夏桀的反复无常,并看出夏桀的日子不会长久,就不肯再听调遣。伊尹告诉商汤:现在可以开始伐夏了。

商汤出动战车七十辆,英勇善战的军士六千人,这些人将是进攻夏朝的主力部队。战斗打响前,商汤又举行了誓师大会,历数夏桀的罪行,要将士替天行道,铲除这个集万恶于一身的罪人。接着,一场摧枯拉朽的战斗拉开了序幕,商汤的军队很快就浩浩荡荡地向西渡过洛水,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夏朝军队在洛水西边与商军仓促接战,被打得大败而逃。无奈之下,夏桀纠集剩余的部队亲自率兵出战。为商汤驾车的人叫费昌,族人都是驾车的好手,他原来是夏桀的车夫,看到夏桀的昏庸孤立和商汤的深得人心,于是弃夏归商。战场上费昌驾驶着商汤的战车如风疾驰,使商汤能够灵活地指挥战斗,将夏军打得四散溃逃。夏桀带领残兵败将向东逃窜,越过太行山,又渡过黄河,一直逃到三嵏这个地方,商汤的军队在后面穷追不舍。

三嵏原来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与夏王朝关系密切,三嵏国君见夏桀战败,马上排兵布阵保护夏桀。商汤的军队追到,见夏桀躲入三嵏城中,立即开始攻城。三嵏城墙矮小,根本抵挡不住商军的进攻,城池很快就被打破。三嵏军队又带着夏桀向东北方向逃亡,一直逃到郕,再也无路可退,只好转头与商军交战,再次被商军打败,三嵏国君死于乱军之中,夏桀也被俘虏了。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大胸怀,商汤并没有杀死夏桀,而是将他流放到南巢。不久,夏桀郁闷而死。

商汤攻灭夏朝,对四方诸侯已有极大的震动。他又发布告示,宣传神意,声威越来越大。各地的诸侯和部落都前来朝贺纳贡,表示臣服,甚至包括远在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的部落首领,一共有三千之多,形成历史上又一次四方诸侯的聚会。

成汤即位立商朝(www.xing528.com)

商汤在消灭了夏朝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防止夏朝的后人反抗,控制四方的诸侯,商汤同伊尹商量后,把原来的都城迁移到地势险要的地方,又把历法、官服的颜色进行更换,以白色为最尊贵的颜色。这样,一个新的商王朝建立了。

但是商汤即位后却遇到了诸多的不顺。首先是遇到了百年难见的大旱灾,连续七年没有下过一滴雨,毒辣的太阳灼烤着大地,地表干裂,井水干涸,就连洛水也几近干枯了。庄稼一片焦枯,颗粒无收,人们在与饥饿作斗争,苦苦挣扎着,希望能出现一丝转机。虽然商汤和伊尹曾教人民打井开沟,引水灌溉,但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望着严重的旱情和困苦的百姓,商汤心如刀绞,焦虑日深。

当时的人都认为:干旱是上帝发怒而降给人间的灾难。所以旱灾发生以后,商汤就在郊外设立祭坛,天天派人进行祭祀,来祈求上帝息怒,降下珍贵的雨水。有一天,商汤命令史官们捧着三足鼎,里面装着牛、羊等牺牲,在郊外举行祭祀,向天地神灵祈祷。在祷文中,商汤检讨自己德行不够,承担了所有的罪责,表示要认真反省。但是雨还是没有降下来,旱情越来越严重了。

迷信的古人认为,这样还不降雨,除了要用牛羊等祭祀天地外,还得用活人做牺牲,敬献给天地山川。商汤听说要用活人进行祭祀,就自告奋勇地说:“我所以进行求雨,是为了民众百姓,如果一定要以活人来做牺牲,还是由我自己来吧。”

于是,商汤洗了个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剃掉头发,剪掉指甲,以自己作为牺牲,走到熊熊的柴火跟前,跪倒在地进行祈祷。他在祷词中说:“如今天下大旱,就在我当政的时候,不知道我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天地神灵?我对有善行的人不敢隐瞒,对有罪恶的人不敢包庇,这些品德,只有上天的心里最明白。如果有罪,都是我一个人的过错,就来惩罚我吧,但千万不要伤害我的百姓们。”

说完,商汤就准备走入烈火之中。说也奇怪,就在此时,天空中忽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百姓们欢呼雀跃,一片欢腾。

商汤以自己为牺牲祈求上天而下起了大雨,这当然只是一种巧合。但是,商汤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以解救天下的黎民百姓,这可是毫无虚假的。在那个时候,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们对于大自然有着极度的恐惧,对于天地神灵信之不疑,这并非商汤自己的错误。他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换来天下百姓生存的希望,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商汤登基后所做的第二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就是制定了《汤刑》。刑罚的意义自然不用多说,为了惩治那些破坏社会安定的犯罪者和阴谋叛乱的反抗者,维护统治的稳定,同时,也对统治者本身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比如严禁贪污、争权夺利等丑恶行为。夏朝施行的是《禹刑》,传说是由大禹制定的,商汤对它进行了修改,使之更具体和更具有时效性,因此称之为《汤刑》。这为商朝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商汤为掌权者所订的刑法中有这样一条:在宫廷中长期歌舞作乐,是一种腐败的风气,要处以刑罚,每个官员出丝二遂。制定这一条刑法,是商汤为了接受夏桀的教训,夏桀终日只知在宫廷中享乐,不理朝政,最终导致灭亡。商汤为了使自己的子孙引以为戒,便有针对性地将这一条放在刑法中,可见他的高度重视。丝绸在那个时候是非常珍贵的,“遂”是一个重量单位,二遂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足以使一个官员倾家荡产。

《汤刑》中还有一条: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意思是说,在商朝三百多条刑法中,不孝之罪是最不能容忍的,也是判刑最重的。商汤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子女孝顺父母,家庭就是稳固。只有家庭安稳了,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繁荣。再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来看,孝顺父母的人才能关爱别人,情操高尚,忠于国家和君王。因此,“孝”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道德要求。把不孝列为最严重的罪行,可见商汤的良苦用心。

商汤的刑法中还有这样的规定:在公共场所丢弃烟灰、乱抛垃圾,要砍断其手。这看起来是小事,所受的处罚过于严重了,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因为这些事不仅影响健康,有时还会引起邻里纠纷,是一种不好的作风。断手的严厉惩罚,对于维护社会公德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其意义是十分长远的。

而且,更难得的是,商汤还注意到刑罚不能滥用,并做了这样的规定: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意思是说,与其错杀无罪的人,还不如因过于宽大而放掉犯罪的人。过于宽大,还可以补救;错杀了无辜的人,就无法挽回了。这说明了商汤对于用刑的慎重,源自于他内心对百姓的爱护。

经过商汤的治理,商朝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富足,制造、种植、养殖等各种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武丁中兴日中天

武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二代国君,在他继位以前,商朝经历了一段极不稳定的波折时期,国势出现衰微的迹象,这是商朝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低谷。引起这一现象的出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商朝的君位继承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当时国君去世后,继承者可以是前任的儿子,也可以是前任的弟弟。如果由前任的弟弟继位,那么他死后,王位是传给前任——也就是自己哥哥的儿子,还是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经常会发生叔侄之间和堂兄弟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造成社会动荡,发展停滞。

比如,商朝第九代国君仲丁就是和叔叔经过激烈的斗争才登上王位的,后来他为了摆脱叔叔强大势力的影响,就把都城迁移到一个叫“嚣”的地方,就是今天河南荥阳市东北。这样一来,商朝东南方一个一直虎视眈眈的叫蓝夷的部落认为有机可乘,就引兵前来进犯,虽然被仲丁击退,但是从此以后商朝和东夷各部落的关系彻底决裂了,引发了长期连绵的战争。

仲丁在位只有短暂的九年时间,他死后,他的儿子又和叔叔外壬开始夺权斗争,年幼的儿子不是叔叔的对手,王位被外壬夺走。外壬即位不久,东方又有两个诸侯国反叛,分别叫作邳和有莘氏。这个有莘氏你应该熟悉吧,他就是商朝的开国功臣伊尹生活的部落,商汤曾取了有莘氏的女儿,并让伊尹作为陪嫁的奴隶来到商,可以说有莘氏和商朝之间大有渊源。但此时有莘氏却趁着商朝的动荡和衰落公开反叛,再次印证了国力不强,就无法使诸侯敬服的道理。

商朝的夺权斗争使社会动荡,国势衰微,诸侯们各起异心,纷纷叛乱。反过来,诸侯的反叛又更加剧了商朝的衰落。这一现象一直到武丁继位前仍然没有多大改观,成为商朝最大的祸患。

武丁的父亲是小乙,他虽然在治国方面没有杰出的才能和成就,也没有使商朝重新走上强盛,但他认识到要保住商朝世代传继下来的江山,必须重视下一代君王的培养,必须有一位出色的君王来重振国威。因此,小乙对自己的长子武丁寄予了厚望,对他的培养下了很大一番工夫,这对武丁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武丁长大成人后,为了让他了解人民生活的艰苦以及人民对君王的态度,了解如何掌握诸侯的动向和使诸侯归顺的策略,为了让武丁将来能成为一名治国安邦的君王,小乙决定让武丁离开皇宫到社会上去闯荡,学习更多的本领。武丁先是隐居在黄河边上,经常在黄河沿岸巡游,观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接触农民、奴隶等人,和他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并且,武丁还和这些劳苦人民一起参加农业劳动,体会种庄稼的辛苦。这段日子对武丁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培养了他勤劳、爱民的情操,也了解了天下形势和各地的风俗人情,为他后来关心民间疾苦、受到人民拥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不仅如此,武丁一边了解人民的生活,一边留心民间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寻找善于分析天下形势和治理国家的贤才,将来为自己所用。有一次,武丁来到一个叫虞的地方,听说此处的村庄里住着一个叫甘盘的人,很有学识,于是就亲自登门拜访。在甘盘和武丁的交谈中,武丁发现甘盘的确有真才实学,而甘盘也觉得,武丁谦虚好学,知书达理,胸有大志,必定是个不凡的人物。他知道商王的太子此时正隐居于民间,就问武丁是否知道这件事。武丁为了向甘盘讨教治国之道,只好将自己的身份和盘托出,以实相告。甘盘知道自己面前的年轻人正是商朝未来的君主时,兴奋不已,向武丁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商朝从建立到如今三百多年的历史,以及二十一位君王的成败得失,使武丁听得如痴如醉。武丁大受启发,就拜甘盘为师,以便可以随时向他讨教。甘盘也很乐意帮助这个年轻聪明、心怀天下的太子,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另一次,武丁在一个山岩之下看到许多人在那里用木板夹住泥土,然后打夯筑墙。这些人身上都穿着深褐色的囚徒衣服,脖子上都用绳子栓着,五个人或十个人为一组,拴成一串,一看就知道这些人都是奴隶。武丁便问旁边指挥的人,这些人在做什么,那个小官说为了保护山岩下通往城中的大路不被洪水冲毁,所以在这里修筑一道土墙将水挡住。武丁想知道这些奴隶的情况,就找一些谈谈,这其中有一个叫傅说的人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

傅说的祖上原来是平民,当过地方的小官,由于性格耿直得罪了上面的人,被借故报复,全家被罚做奴隶。傅说从自己的家世又谈到治国之道,他认为要振兴国家,首先君主应该任用贤能,奖励有功者,惩罚怠惰者,把那些有才干、工作勤奋、能为国家办实事但又清正廉明的人选拔为官吏。武丁为傅说的经历感到同情,又为他的思想和才能所折服,决定自己登上王位后,一定要把傅说解救出来,让他辅佐自己。

武丁即位后,先把甘盘请入宫中,命为卿士,成为辅佐自己的最高官员。接着,就发生了一件奇特的事情,史书上说他“三年不言“,也就是说三年内不说一句话,不接待诸侯的朝贡,不访问百姓的疾苦,不上朝听取大臣的汇报,不发布任何指令。并且在这三年中,他的饮食非常简单,也不讲究衣着,完全是粗衣淡饭。

原来当时有一个风俗,父亲去世后,儿子要为父亲守丧三年,守丧时要披麻带孝,脸上要露出哀容,不能欢笑,不能唱歌跳舞,一心想着父亲的恩德,尽一个孝子的义务。作为一个孝子,武丁做得更彻底,干脆一言不发,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奇闻。虽然不说话,但是武丁的思想也没有闲着,他在默默地考虑治理国家的策略。除了暗暗观察各种人事外,其他的时间他都在思考三年守丧结束后该怎样平息王族内部的夺权斗争,怎样发展农牧业生产,怎样使天下的诸侯归服,怎样任用贤能,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几乎都考虑到了。三年后,当有人问武丁为什么这样长的时间不说话时,他回答道:以我自己一个人的话来指导天下的工作,我担心所说不当会影响国家。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一个新登基的君王,对各方面的情况还不是特别熟悉,乱拿主意,乱发号令,很可能会出现差错,带来负面的后果。经过仔细观察和深思熟虑再下决定,这也不失是一种谨慎有效的治国办法。

当然,君王一言不发,百官们该如何行动?遇到紧急情况,比如诸侯叛乱、发生天灾、官吏贪污、有人暴动等,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武丁也是做过一番考虑的。在他当太子走访民间,联合诸侯时,人民和诸侯都知道,武丁是一个聪明、有智谋、有远见的人,如今他不言语,一定是在施行什么谋略,所以绝不敢有什么轻举妄动。事实如武丁所料,这三年时间内,国内果然没有发生大的波动。

在武丁三年不言的时间内,他还考虑到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如何把傅说请来辅佐自己。如果无缘无故地把一个奴隶请进宫来显然是不行的,肯定会被天下人耻笑,有损于自己的威望;而且还会成为和自己争夺权力对立家族的把柄,造成家族内乱,后果不堪设想。想来想去,武丁终于想出了一个妙计。当武丁开始说话后,他在宫中向大臣们宣布:我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上天赐给我一个贤人,这人穿着奴隶的衣服,名叫傅说,年纪轻轻,面容清秀,谈吐不俗,举止文雅。醒来后我想,“傅”就是辅佐的意思,“说”就是欢悦的意思,这就是说,如果有了傅说这个人来辅助朝政,天下肯定会太平。

然后,武丁假装叫人在朝廷百官中寻找这样一个人,自然找不到了。就请画工把傅说的形象画下来,到处张贴,四方寻找。终于,人们在虞地找到了傅说,他穿着奴隶的衣服,头上套着绳索,正在服苦役,和画像上所描绘的样子一模一样。官员认定,这肯定就是武丁要找的人,就把他带入宫中,请武丁过目。武丁看见傅说来了,喜出望外,马上任命他为宰相,要求他朝夕规谏。傅说便全力辅佐武丁,使商朝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呈现出新一轮的欣欣向荣景象。

随后,武丁对商朝周围那些经常前来侵扰的方国和游牧部落进行了歼灭。经过大约十年大大小小的征战,武丁把土方、鬼方等游牧部落一一平服,使商朝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对诸侯的控制也得到了加强。

武丁胸有大志,心怀天下,关心民间疾苦,并且善用人才,不拘出身,他和其他君王相比,并不是想当然地去治理国家,而是有着深切的亲身体会。因此,在武丁统治期间,商朝又出现了繁荣景象,诸侯归顺,战争停歇,百姓安乐。武丁将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商朝又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统治的这段时间被称作是“武丁中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