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决战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决战

时间:2023-12-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解放战争发展到1948年秋季的时候,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大决战的时刻到来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正确选定战略决战的方向,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的序幕是从山东拉开的。在三大战役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运筹帷幄,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保证了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决战

伟大的战略决战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民解放战争发展到1948年秋季的时候,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大决战的时刻到来了。

到这时,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达到149万人。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5%,并且在大约1亿人口的地区实现了土地改革

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已下降为365万人,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人,而且士气低落。

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正确选定战略决战的方向,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从山东拉开的。1948年9月,解放军经过8昼夜激战,解放了国民党军队重点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多人。

当战略决战开始时,中共中央决定首先把决战方向指向东北战场。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主力70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开始攻打锦州,并在塔山、黑山等地区狙击援锦之敌。10月14日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锦州的解放还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廖耀湘兵团。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10万人。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从此,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东北的解放,不仅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后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和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使解放战争获得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

淮海战役总前委全体成员(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位于东接连云港、西近徐州的陇海线上的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11月6日战斗打响后,黄兵团企图夺路西逃。华东野战军主力迅速切断正向徐州靠拢的黄兵团的退路,将敌人压缩在纵横不到10公里的包围圈内,到22日全歼该敌。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远道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主力和华东野战军一部于11月25日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地区。12月6日发起总攻,至15日全歼该敌。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第三阶段,从12月15日至1949年1月10日,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杜聿明部。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对拒绝投降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经4昼夜激战,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生俘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www.xing528.com)

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经过这一战役,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并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解放军进到长江北岸,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已直接暴露在解放军面前。

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发展之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共100万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统一指挥参战部队。

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指挥的国民党部队,这时已成“惊弓之鸟”。除有5万余人分驻归绥(今呼和浩特)和大同外,其余50余万兵力位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的约5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并以塘沽为海上通道口。傅作义决定采取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准备随时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从1948年11月23日起提前结束休整,取捷径隐蔽入关。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12月下旬,连克西头的新保安、张家口。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3万人,活捉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

为了使古都北平免遭破坏,解放军在围城后派出代表多次同傅作义接触。最后,傅作义终于决心顺应人民的意旨,命令所部出城听候改编。1月31日,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25日,中共中央及所属机构全部由西柏坡迁到北平。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在绥远,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经过一段时间,该部在董其武率领下于1949年9月通电起义,接受改编。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三大战役中,各解放区人民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即达543万人,向前线运送1 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陈毅曾深情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三大战役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运筹帷幄,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保证了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

经过三大战役,全国已处在革命胜利的前夜,新中国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