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貌弥补骨之不足,情态弥补神之不足
【原典】
容貌者,骨之余,常佐骨之不足。情态者,神之余,常佐神之不足。
【译释】
容貌是骨体进一步的外在表现,观之可以弥补我们在“骨相”上品鉴的不足。情态是精神的显露,能清楚表明人的精神状态。
曾国藩对“情态”十分重视。情态与平常所说的神态有没有区别呢?曾国藩认为,神与情态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它们是里与表的关系。
神蓄含于内,情态则显于外,神以静为主,情态以动为主,神是情态之源,情态是神之流。
情态是神的流露和外现,二者一为表,一为里,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说情态者,神之余。如上所述,如果其神或嫌不足,而情态优雅洒脱,情态就可以补救其神之缺陷,所以说“常佐神之不足”。
解读
任何一个人,其性格作风、思想境界、专业能力、学识水平等,也就是曾国藩所言“情态”与“神态”,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人越变越好,小才变为大才,歪才变为良才;有的则由好变差,由风华正茂变为江郎才尽。所以要于万千人当中寻得人才,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人。
早年的李鸿章桀骜不驯,目中无人,并且带有一种虚伪性,远非重朴质的曾国藩所能看得过。但曾国藩看出李鸿章确有才干可用,日后必成大器,遂予重用。在后来长期的磨炼中,李鸿章逐渐改变其浮巧和锋芒毕露的弱点,越发稳重和坚忍,最终青史留名。曾国藩以发展的眼光看人,的确高人一筹。
汉代叱咤风云的大将韩信,早年家贫,又不会做买卖,常寄食于别人家,众人多嫌弃他。淮阴屠户当众欺负他,使他蒙受“胯下之辱”。他后来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汉丞相萧何不计其过往劣迹,慧眼识真才,发现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萧何月下追韩信,向刘邦保举其为大将军,并鼓励他施展才华。在漫长的楚汉战争中,韩信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建功立业出了大力。
如果刘邦总是用韩信受过胯下之辱的往事来估量韩信的才能,而没有发展看人的慧眼,则韩信就只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武夫、无能之辈,一代人才就会被埋没。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待人,会把活人看成“死人”。只有在发展中看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识人的客观公正。(www.xing528.com)
反观今天的某些企业管理者,平时总是嘴上说自己观察人是多么仔细、多么准确,并且总是能够首先看到人家的发展方向。这些话让手下人不免为之心动。可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却往往总是一提到某人,就先从这个人以往的某几件事情上大肆议论,历数他过去的种种过失,然后就轻易地下结论说,这个人似乎也就这样了,以后难有作为。这种用静止的眼光识人的做法,实际上是非常愚昧、狭隘的。
大家都知道,日行千里的良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就会被牵去与驴骡一同拉车;价值千金的玉璧,如果没有善于鉴别的玉工,就会被混同于荒山乱石之中。对于人才,如果不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其潜力,就会使其被埋没。
具有潜质的人有如待琢之玉,似蒙土的黄金,暂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没有得到公众的承认,若没有独具慧眼的“伯乐”,是难以发现的。
千里马若不遇伯乐,恐怕要终身困守在槽枥之中,永不得向世人展示其“日行千里”的风采。许多具有潜质的人都是被具有发展眼光的“伯乐”相中的,同时,又得到了一个发展成长、施展才华的机会,最终才获得成功。
在发现“千里马”之后,用人者应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鼓励他在公开场合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样做为的是增加他对你的信任,以及对公司的归属感,表明他的建议受到你的重视。
视他为管理工作上的一项挑战。有些管理方法,对待水平较低的下属或许绰绰有余,而在优秀人才眼中,你只是代表一个职位、一个虚衔,并不表示你的才干胜过所有的人,要他们全听你的,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给他明确的目标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卓越人才行事都异于常人,但又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成功;你给他们明确的目标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定会感到被看重而满怀工作激情。
对他突出的贡献给予特别的奖励。在你还没有给他更高的报酬时,一些特别的奖励是必要的。对于他对公司突出的贡献,如无特别待遇,动力就会减弱,但不表示他不再追求进步。
适时地赞美他的表现。不要担心他会被宠坏,在他有了杰出表现之后,适时地加以称赞和鼓励。假如你对他冷漠,会使敏感的他以为你嫉妒他。
推荐一些对他有帮助的书籍。“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你将卓越人才的工作安排得密密麻麻,这样他就没有时间学习新事物,不断地工作将使他精神疲累。卓越人才并不是万能的,他也有不懂得的事物。
总之,人是在发展变化中走向成熟和卓越的,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增长才干,发挥才能的。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来识别人,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其实,作为知人识人者,真正以发展的眼光来识别人,实际上也正是他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