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觅甘泉的沙漠行者:鲁迅先生

寻觅甘泉的沙漠行者:鲁迅先生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先生却是从沙漠上来的,那里没有水源,没有花草,有的只是不易耕植的一片沙碛,他一路种下花木,寻觅甘泉。饥饿然而有着火热的心的队伍,时时发出警告,一路战斗,浩浩荡荡向着幸福的国土进军。我们不是清清楚楚看见他挥着手的吗?

寻觅甘泉的沙漠行者:鲁迅先生

他给我们的不算少

芦 焚

二十日下午,去殡仪馆鲁迅先生,他已安然睡觉了。深深的灵堂布满了花,窗和门都遮着绒幔,因之极其幽静。虽然心已沉沉的沉下去,却并不以为这就是死,仿佛还听见他呼吸。

“面目全没有变,”一个朋友附我耳边悄悄的说,“还是生前的模样。”

我战栗着,(谁能不战栗呢?)注视着那张清洁的脸,什么话也说不出。

据说这个人生性很冷酷:如此说了的那帮人,自然也有道理,因为先生正是主张“纵是落水狗也还要打”的人,且也当真那样一路打了来的。但另一方面,恰恰证明了先生对弱者同青年人的爱护。

一生中,他看见的是流氓骗子无耻的欺诈,为着填满那无餍的私欲怎样糟踏了人民,又一片一片送掉国家;他看见的是被蹂躏者的挣扎,呻吟,年青的人为自由同人民的幸福遭受枪杀;他还看见痞棍们用武力为帝国主义训练奴才,……他“再也忍受不住了”,他厌恶腐蚀人性的世俗。他以无限的热情,无尽的精力,为正义战斗一生。而先生的脸,是清洁,正直,和爱,善良的脸,假如那帮流氓,骗子,罪恶的帮凶是真有道理的,那么,是先生死后学了乖,专门为他们——用先生的话——“学好了”罢!不过莫忘记,先生最后还告戒世人:“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注:这虽是遗给家属的,然亦可兼示世界。)

先生把人是分得极清楚的;在那里待到日暮,我看见川流不息到他那里致敬的是:店伙,学徒,工人,由小学而至大学的学生。也有代表,是从工人同学生那里派来的。却没有官员。这里,纵然在死后也存在着那条永不能和解的沟垒。同时,使我明白了大人物之所以伟大。

记得在纪念高尔基的文章中,我曾这样写着——(www.xing528.com)

高尔基是从旷野上来的,他通过那沙皇俄罗斯发臭的泥沼,热情的叱咤了那些陷入泥沼挣扎呻吟的醉汉,但从不忘将手伸给他们……他走在最前面,掩护着这支破褴,饥饿,遍身白虱然而有着火热的心的队伍,一路战斗,浩浩荡荡向着幸福进军……

(我们没有理由将两个人放上一台天秤衡量。)鲁迅先生却是从沙漠上来的,那里没有水源,没有花草,有的只是不易耕植的一片沙碛,他一路种下花木,寻觅甘泉。这中间,他倾听着自己沙沙的脚步声,似会感到寂寞和一点凄凉,却不忘探求路径。他翻越一些苍鹰遨游的小丘,象《过客》中的过客,又踉跄的穿过日暮荒烟下的垒垒荒冢,毫不停留。这趟跋涉,是一段多么坚苦的脚程啊!然而他终于跨过尸骸,置身于活人的世界中了。他同样走在最前面,掩护着这支破褴!饥饿然而有着火热的心的队伍,时时发出警告,一路战斗,浩浩荡荡向着幸福的国土进军。现在他倒下了。他挥一挥手——

“去,只管走路,莫管我!”

我们不是清清楚楚看见他挥着手的吗?

但是,请莫忘记那“宁愿战死,莫做奴隶”的警告:“损着别人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虽然是从垂危者嘴里发出的声音,但它将响遍全世界,因为每一个要做人的人都该尊重。我得说:“这已经够了。他用尽最后一滴血,给我们的不算少。”

十月,二十八夜。

(1936年11月5日上海《中流》半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