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动居住者的抽样操作及学术意义

流动居住者的抽样操作及学术意义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通过居住区的知情人了解流动居住者与在册居住者之间的比例,按照该比例进行抽样。(三)学术意义涵盖“不在册居住者”的必要性,并非只是出自随机抽样的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出自调查的研究假设的考虑。

流动居住者的抽样操作及学术意义

三、流动居住者的抽样操作

(一)不在册居住者

“不在册居住者”,也可以称为“人有册没有”。

它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居住在非正规住所内的各种居住者,居住区登记不到;二是虽然居住在正规的住所之内,但是没有被登记,主要是本地人因为买房、结婚、做生意、为孩子上学等情况而迁入该居住区。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第二种“不在册居住者”还是比较容易纳入抽样框的,因为绝大多数居住区的居住者总名单都是“按照地址造册”,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地理位置分布图。我们抽中的那个居住者,其实并不仅仅意味着是他本人,同时也意味着是这个地址中居住的那个人,不管是登记的,还是未登记的。

因此,笔者规定:凡是属于房主更换、最新迁入、改为商业用房等情况,而居住区的登记还没来得及修改的,就直接抽取该地址中的那个人,不作为“冒名顶替”处理。这样,在实践中抽到的“在册居住者”,实际上就包括了“迁入而未登记”的人。

(二)流动居住者的随机抽样

流动居住者不仅包括建筑工地的农民工,还包括该居住区内的小商小贩、底商中的售货人员、商业服务人员、饭馆或发廊中的服务人员。他们往往居住在工作场所或者临时建筑之中,因此一般的居委会都不会登记他们。

对这样的人,抽样的操作方法只能使用“地理位置抽样法”。

首先,清楚地了解该居住区的地理边界。(www.xing528.com)

其次,了解该范围内流动居住者所在的地理位置、从事的行业以及人数。

再次,通过居住区的知情人了解流动居住者与在册居住者之间的比例,按照该比例进行抽样。例如,在册居住者为700人,流动居住者为300人,则抽在册居住者30人(预计抽样人数)×0.7=21人,抽流动居住者30人(预计抽样人数)×0.3=9人。如果居住区没有估算值,则需要去实地了解和估算。

然后,按照“右手原则”,逐一走访并且详细登记这些人,包括排序的代号、性别、职业、居住地,最终形成该居住区的流动居住者的抽样框。

最后,按照流动居住者与在册居住者的比例和该调查点的抽样间距,进行等距抽样。

如果必须替换居住者,原则与在册居住者一样。

(三)学术意义

涵盖“不在册居住者”(包括流动居住者)的必要性,并非只是出自随机抽样的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出自调查的研究假设的考虑。笔者本来就是要探讨社区文化对人们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作用,因此必须涵盖生活在这一地理范围内的所有人。

笔者的实践是成功的,在前两次调查中,流动居住者在城市总样本中的比例都在20%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