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者伪装对调查互动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研究者伪装对调查互动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预防艾滋病的研究与社会工作中,有不少人假装成“男客”,先接触“小姐”,然后再表明身份,甚至有人一直伪装到底。笔者认为,伪装成嫖客比保持研究者的身份,很可能更容易第一次接近“小姐”。但是,面对嫖客这种身份,“小姐”们会首先从“做生意”的角度对“互动”进行定位,她们给出的回答通常是只言片语的、虚虚实实的、敷衍了事的“职业化回答”。

研究者伪装对调查互动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三、研究者的伪装问题对于调查互动过程的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最经常引发讨论的还有:能不能假装成该人群中的一员对该人群进行研究呢?在预防艾滋病的研究与社会工作中,有不少人假装成“男客”,先接触“小姐”,然后再表明身份,甚至有人一直伪装到底。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中国的研究者是津津乐道的,而国外的研究者则相当忌讳。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也需要讨论:我们是否可以隐瞒身份进行研究?隐瞒,除了从道义上讲不那么“光明磊落”之外,有没有造成实际伤害?它是否违背了“无伤害”原则?如何影响了调查的过程和数据质量?

很多人首先而且仅仅从研究伦理的角度来批判“伪装嫖客”。如果从方法论角度分析,假装成嫖客来接触“小姐”,首先碰到的是调查研究方法方面的疑问:这个身份如何影响了双方关系的建立和资料的获取?研究者的身份不同,则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就会不一样。在面对一个嫖客、面对一个大学男教授、面对一个女学生的时候,“小姐”们的反应和回答是不一样的。(www.xing528.com)

笔者认为,伪装成嫖客比保持研究者的身份,很可能更容易第一次接近“小姐”。但是,面对嫖客这种身份,“小姐”们会首先从“做生意”的角度对“互动”进行定位,她们给出的回答通常是只言片语的、虚虚实实的、敷衍了事的“职业化回答”。这样的研究很难真正做到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群的生活文化。况且,伪装的身份一旦被揭穿,互动双方的不信任感就会加剧,社会调查互动就难以再进一步维系下去。

扩展到其他的社会调查中,“伪装”的问题也需要从“论方法”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者身份的变化对于调查互动过程的影响,以及“伪装”可能造成的对于“互动”的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