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与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挖掘

重庆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与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挖掘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公开出版发行大型政治机关报的总部及印刷厂所在地。为躲避日机轰炸,新华日报总馆后迁至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虎头岩下,直至抗战结束。新华日报总馆在重庆的工作也由此全面展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新华日报总馆有关的学术研究,这可以同遗址保护相辅相成,更好地尊重历史,弘扬革命精神。

重庆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与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挖掘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公开出版发行大型政治机关报的总部及印刷厂所在地。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最先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苍坪街69号和西三街2号。为躲避日机轰炸,新华日报总馆后迁至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虎头岩下,直至抗战结束。虎头岩报馆也就成为了今天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所在地。它北望嘉陵江,南靠虎头岩,东临大坪,西接沙坪坝,与红岩比邻。新华日报总馆占地7930平方米,由5栋建筑组成,1、2号建筑为穿斗结构,3、4、5号楼为砖木结构,1、2、5号为一楼一底,3、4号为平房。1号建筑标高193.28米,面阔1间12.66米,进深1间8.04米;2号建筑标高192.34米,面阔1间14.07米,进深1间7.73米;3号建筑标高191.78米,面阔6间24米,进深1间7.64米;4号建筑标高194.98米,面阔8间27.04米,进深1间5.68米;5号建筑标高198.73米,面阔3间12.99米,进深1间6.04米。总建筑面积1021平方米。1、2号楼之间有一座由两根砖砌柱、中间横梁的大门,5号建筑西南山体下有一防空洞。

新华日报总馆全景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茅屋改造而成的土木穿斗结构瓦房,作为编辑部、经理部和排字房。在排字房对面的岩壁上掘凿出一个山洞作为印刷机器房,兼作防空之用。

邓小平给新华日报总馆纪念碑题字

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为了抗战宣传需要,国民党允许中共机关报在国统区发行。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正式出版。《新华日报》在创刊时声明:“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斗争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由于武汉的沦陷,《新华日报》后迁至重庆。1938年10月25日,武汉最后一期《新华日报》发行,与此同时,重庆《新华日报》也刊印。新华日报总馆在重庆的工作也由此全面展开。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玎,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他们为《新华日报》在大后方的成功和持续发行作了突出贡献。随着南方局的成立,《新华日报》进而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喉舌,积极宣传中共全面抗战路线,报道新四军八路军抗日的战绩,揭露和批判片面抗战和制造分裂的行径。《新华日报》也因此成为抗战时期党在国统区领导抗战、宣传进步主张的一个重要阵地。

抗战胜利后,新华日报总馆迁至上海。全国解放后,该旧址用作重庆铸机厂职工宿舍,居住了40多户职工,属渝中区房管局化龙桥房管所管辖公房。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于1983年12月1日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大门附近立有砖砌抹灰饰面保护标志一个,牌面为黑色大理石,规格为86.5厘米×57厘米,字体阴刻。1988年3月5日,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纪念碑奠基,邓小平挥毫为其题写了碑名。2000年,该旧址被列入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完成住户搬迁,正式移交原红岩革命纪念馆(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2006年完成附近山体滑坡治理工程,2008年完成文物修缮工程。(www.xing528.com)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是重庆抗战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社会教育意义。今后,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开展保护与利用工作:

第一,继续推进保护规划工作。2010年,重庆市委托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了对总馆遗址的规划,涉及文物保护范围、阶段、工程、手段、措施以及下一步的展览、旅游开发等多项内容。这项规划已经完成,2011年已实现开放展出。除了对文物本体的规划外,还应协调城市建设部门对周边交通环境进行精心打造,与红岩村连成一片,形成比较完善的红色旅游区域和城市文化空间。

第二,做好相关文物和文献资料搜集工作,加强学术研究。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包括了当时的报馆建筑、印刷和刊行设备,以及相应的报纸稿件和样刊,应加强这方面的文物资料搜集工作。除此之外,报馆负责人、编辑和往来重要人物的遗物也应列入其文物的搜集范畴。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新华日报总馆有关的学术研究,这可以同遗址保护相辅相成,更好地尊重历史,弘扬革命精神。

第三,进行历史主题陈列与场景复原。新华日报总馆旧址背后的历史故事十分丰富,应该在做好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联合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等有关单位适时推出历史主题陈列与场景复原。特别是场景复原,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当时新华日报总馆的工作情况,起到再现历史的作用。

1号建筑一楼室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