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发现:法老墓里的中华瓷瓶」

「跨国发现:法老墓里的中华瓷瓶」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老墓里的中国瓶也许,古代中国人根本不知道北非有个埃及国,但是,中国人的瓷瓶却静静地躺在埃及法老的坟墓里。现代的考古学家们在小心翼翼地打开台伯斯的古埃及坟墓,探寻其中的秘密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中国瓶在熠熠生辉。[15]这些中国古瓶的存在,一下子把两个遥远的国度拉在了一起。古埃及造船业的发达使他们完全有条件走出国门,走向浩瀚的大海。法老墓中的中国瓷瓶告诉我们的,正是古埃及人的这种精神。

「跨国发现:法老墓里的中华瓷瓶」

法老墓里的中国瓶

也许,古代中国人根本不知道北非有个埃及国,但是,中国人的瓷瓶却静静地躺在埃及法老的坟墓里。现代的考古学家们在小心翼翼地打开台伯斯的古埃及坟墓,探寻其中的秘密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中国瓶在熠熠生辉。他们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这些瓶上显眼的汉字却清清楚楚地告诉他们:这些瓶来自中国。[15]

这些中国古瓶的存在,一下子把两个遥远的国度拉在了一起。但我们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证明中国同古埃及很早便有了实际的接触,因为当时双方交往的条件根本不具备,而且也未曾发现有这方面的记载。然而,中国虽然未曾直接与埃及交往,但却早就同印度有了往来,印度又早就同阿拉伯有了接触,而古埃及同阿拉伯的交往则非常频繁,甚至有可能同印度有着往来。这种接力跑式的交往,不知不觉间便使文化跨越时空,把两个未曾谋面的民族联系在了一起。

虽然文化渗透传播的力量非常大,但也并不是任何民族都有资格站到接力点上的。只有那些善于对外开放和内收的民族,才能聆听到来自遥远国度的信息。古埃及虽然是个在地理上非常封闭的国度,但他们在心理上并不封闭,对外的渴望足以冲破地理上的障碍。很早的时候,他们便在红海沿岸建立了一个个对外的窗口——港口,这些港口一方面释放着本身的文化,另一方面又接纳着外来的文化。其中,斐洛特拉斯港、霍莫斯港、玻里民斯港、耐克西亚港等都是适应对外往来而建造的,这些港口不但在古埃及时期,而且在以后的罗马、阿拉伯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古埃及造船业的发达使他们完全有条件走出国门,走向浩瀚的大海。古埃及人的船,最早是用蒲草编成的,呈篮子状,用沥青涂缝,摩西的母亲便是用这种船把摩西藏匿在三角洲芦苇中的。这种船小而轻,经不起风浪。后来,他们开始制造木船,并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技巧。首先,他们建造的船通体不用一个钉子,而只用榫头把一块块木头联结起来,构件、船骨和交叉部件都用绳子绑在一起。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当时没有发明钉子,另一方面,是因为那样便于拆散和重新安装。其次,他们独特地运用缆绳及绳桁架来固定船体。他们用一条粗粗的缆绳连接两端,绕在船身1/3和2/3长度处的木柱上,以保持船身纵向的稳固,这些结实的缆绳用木棍绞紧。古埃及人使用的巩固船梁用的绳桁架,在近代工程学兴起之前,是独一无二的。[16]第三,他们建造船的工艺极为熟练,当时,建造一条长60腕尺,宽30腕尺的船,只需12天。

古埃及人不但有适合于尼罗河航行的船,而且有适合于航海的船,这些海船非常大,这些大船走出埃及,带回来的不只是货物,而且还有异地的文化,不只有所到之邦的文化,还有未曾到过的地方的文化,在船只往来穿梭中,古埃及便融入了当时的国际文化网络中,从而使得这一国家的人民具有了宽阔的视野,容忍、乐观的性格。法老墓中的中国瓷瓶告诉我们的,正是古埃及人的这种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