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壤耕作栽培:如何平衡高产与保育的关系?

土壤耕作栽培:如何平衡高产与保育的关系?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农田生态学看,高复种指数也不利于土壤肥力恢复,而从商品经济观点看,节省劳力,提高产出效益也是必需遵顺的。

土壤耕作栽培:如何平衡高产与保育的关系?

二、土壤与耕作栽培

1.土壤肥力与治理

1958年全国开展了第一次耕地土壤普查,编制出农业土壤图、土壤肥力图、土壤改良图和农业土壤志。1978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发现半数以上土壤有机质、磷、钾含量偏低,为合理利用与治理提供了依据。近20年来,新型肥料品种研制与开发有了更大的进展。复合肥施用量占化肥施用总量的20%,各种专用有机肥在果树蔬菜、化卉等使用扩大,并用发酵技术制备各种生物肥料,为提高土壤肥的有效性、无公害性和保持良好的土壤理化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我国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进行了大面积密集耕作,大量使用化学农肥。2007年,国家粮食年产量和氮肥年消耗量达到50200万t和3260万t。与1981年相比,数据分别增加了54%和191%。氮肥的大量施用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土壤酸化。而且,由于大气中酸沉降也会导致我国土壤酸化。与北美和欧洲相比,我国某些区域氮肥的使用量是非常惊人的。大量肥料的使用已经破坏了我国北部平原和太湖地区的土壤及周边环境质量。因此,在我国如何合理使用氮肥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当前,在我国15亿亩的可耕地中,低产田面积5.2亿亩,由于旱、涝、盐、碱等因子的影响,农业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定。7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将黄淮海平原、松嫩-三江平原、北方旱区、黄土高原、南方红黄壤地区的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开发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先后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51个综合试验区,开展以中产田改良与区域农业发展为主攻方向的科技攻关。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www.xing528.com)

2.耕作栽培技术

20世纪50年代,南方推广双季稻,北方旱区发展间作套种,改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60年代,全国开展以密植为中心的作物丰产栽培研究,提出“作物群体概念”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分析它的生长发育规律与光能利用率夺取高产,从而建立起具有特色的植物群体生理、生态和栽培学的一些理论,对指导农业很实用。70~80年代三系杂交稻和再生稻的种植都得到有效开展;多熟制发展很快,从北向南,小麦玉米两熟、小麦棉花两熟、稻麦两熟,还有稻稻麦、稻稻油三熟。

90年代,随着农业商品的市场的调节作用,经济作物面积扩大而稻麦区的复种指数下降。与此同时,地膜覆盖栽培和大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正与日益扩大,它由1979的600多亩增至1998年的1.2亿亩,大大提高了粮、棉、油、瓜菜类的产量。从农田生态学看,高复种指数也不利于土壤肥力恢复,而从商品经济观点看,节省劳力,提高产出效益也是必需遵顺的。目前,浙江双季稻的面积大为减少而中稻面积扩大。塑料大棚广泛应用于花木、水果、蔬菜的产业化生产,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