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质量奖推动企业卓越绩效模式——基于案例研究分析

政府质量奖推动企业卓越绩效模式——基于案例研究分析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央“质量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国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的出台,我国各级政府掀起了一股全国范围的通过设立政府质量奖来促进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热潮。尤其是中央政府于2013年正式成立国家级的“中国质量奖”,更是极大地刺激了全国各类企业积极导入“卓越绩效模式”,争创政府质量奖的热情。本研究将尝试通过案例研究来解答这一问题。

政府质量奖推动企业卓越绩效模式——基于案例研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央“质量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国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的出台,我国各级政府掀起了一股全国范围的通过设立政府质量奖来促进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热潮。尤其是中央政府于2013年正式成立国家级的“中国质量奖”,更是极大地刺激了全国各类企业积极导入“卓越绩效模式”,争创政府质量奖的热情。一时间,由政府主导的号召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与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新闻宣传充斥着各种媒体的显眼位置,“卓越绩效模式”也在许多人眼中成为了提升企业绩效的万能良药。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边,作为卓越绩效模式的发源地以及美国优秀企业成长的见证者,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已度过了它27岁的生日。然而,与目前中国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的情形不同,在近年的波多里奇奖评选中几乎看不到美国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的身影,医药卫生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却成为如今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中最活跃的元素。对此,国内外不少管理学者都感到疑惑——卓越绩效模式是否还能指导现代竞争激烈环境下的企业运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否还能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需要?

质量管理实践(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QMP)是指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指导下为提高经营质量、降低经营风险与成本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实践与措施的总称。在以往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们多从惯例与元惯例以及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两大视角来解释两者关系背后的联系。其中尤以元惯例理论最为著名。Adler等人(1999)在对一家美国的丰田通用合资工厂的案例研究中发现,无论是汽车组装还是模型转换,丰田生产系统下的工人工作效率都远远高于通用生产系统下的工人工作效率。由此,几位作者将丰田生产系统的高效生产机制归纳为元惯例(Meta-routines)机制(即改变惯例的惯例,主要包括标准化的解决问题,试点团队的创建,以及反思/回顾过程),并认为元惯例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更新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惯例以降低企业变革的惯性与阻力。此后,这种指导企业低层惯例更新的元惯例机制被一些战略与组织学者逐渐延伸为动态能力理论的主要分支之一(Zollo,Winter,2002;Winter,2003;Helfat,et al.,2007),并进一步被细分为:感知的惯例(即针对观测环境和确定相应变化的扫描活动),学习惯例(即开发一个响应观测环境变化的新方法),以及重新配置的惯例(即重新配置现有资源和流程的惯例)(Teece,Pisano,1994;Teece,2007;Peteraf,et al.,2013;Wilhelm,2014)。由此,这种源自生产一线工人为便于持续改进与提高生产效率而形成的系列方法摇身一变,成为战略与组织学者眼中的企业识别与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法宝。

然而,这种有关“元惯例是由一系列能够识别并应对环境变化的高阶惯例组成的动态能力”的时髦理论非但不能解释目前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获奖组织构成的尴尬,反而为我们提出了更尖锐的问题:既然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能够获得很好的识别及应对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那么为什么许多处于中、高环境动态性下的企业组织在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后却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什么某些在卓越绩效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优秀企业(如摩托罗拉)却仍旧无法适应环境变化呢?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要想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先解答一个问题——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实践过程中究竟是如何进行组织惯例更新的?本研究将尝试通过案例研究来解答这一问题。(www.xing528.com)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试图了解:在全面质量管理(TQM)思想指导下的企业是如何进行组织运营惯例更新的?企业所实施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又能为企业的组织惯例更新带来什么样的特异性?对此,我们将在以往质量管理实践研究与组织惯例更新研究的文献基础之上,借助理论构建(Eisenhardt,1989)与理论扩展(Lee,1999)等研究方法,通过一个多层次单案例研究对质量管理实践过程中的组织惯例更新机制进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