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区学历结构分析:东部地区教育水平最高,本科及以上比例为3.7%

地区学历结构分析:东部地区教育水平最高,本科及以上比例为3.7%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文盲率最低,仅为13.3%,远远低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应地,东部地区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人口的比例最高,为58.9%,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为46.3%。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在地区间差异并不明显,东部地区最高,为3.7%,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为3.2%。

地区学历结构分析:东部地区教育水平最高,本科及以上比例为3.7%

如表3-6所示,2015年在16周岁及以上的我国农村人口中,没上过学的人口比例为17.7%,最高学历为小学的人口占比为31.7%,最高学历为初中的人口占比为33.5%,最高学历为高中的人口占比为9.0%,最高学历为中专/职高的人口占比为2.9%,最高学历为大专/高职的人口占比为2.4%,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为2.8%。2017年在16周岁及以上的我国农村人口中,没上过学的人口比例为16.6%;最高学历为小学的人口占比为31.0%;最高学历为初中的人口占比为33.2%;最高学历为高中的人口占比为9.6%;最高学历为中专/职高的人口占比为3.0%;最高学历为大专/高职的人口占比为3.1%;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为3.5%。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整体而言,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正在逐渐提升。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初中学历与高中学历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最高学历为初中的人口占比为33.2%,而获得高中学历的人却仅有9.6%,可见大量的农村人口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就放弃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不同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文盲率(没上过学)最低,仅为13.3%,远远低于中部地区(15.8%)和西部地区(20.7%)。相应地,东部地区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人口的比例最高,为58.9%,其次为中部地区(52.3%),西部地区最低,为46.3%。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在地区间差异并不明显,东部地区最高,为3.7%,其次为中部地区(3.6%),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为3.2%。因而整体上,东部农村人口学历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人口学历相对较低,但学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上。

表3-6 地区与受教育程度 单位:%

受教育程度不仅在地域上存在差异,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7所示,2017年男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女性。女性的文盲率(没上过学)高达24.2%,而男性的文盲率仅有9.5%;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的男性比例为60.2%,而女性仅为44.0%,远低于男性。与2015年相比,男性和女性的教育程度都有明显提升,而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男性和女性中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比例非常接近,分别为2.8%和2.7%,而到了2017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3.3%和3.7%,女性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高于男性。(www.xing528.com)

表3-7 性别与受教育程度 单位:%

根据收入水平划分相对贫困家庭与其他家庭之后可以发现,相对贫困家庭的受教育水平要明显低于其他家庭。如表3-8所示,从全国层面来看,2017年相对贫困家庭的文盲率(没上过学)为24.3%,而其他家庭这一比例仅为13.3%;相对贫困家庭仅受过小学教育的比例为36.2%,其他家庭这一比例则为28.7%;相对贫困家庭受过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2%,其他家庭这一比例则为4.1%。将我国省(区、市)划分为高、中、低收入省(区、市)后,整体而言,高收入省(区、市)的人受教育水平要依次高于中收入省(区、市)和低收入省(区、市),而在各类型省(区、市)内部,相对贫困家庭的受教育水平和整体类似,要明显低于其他家庭。高收入省(区、市)的相对贫困家庭和其他家庭的文盲率分别为23.1%和12.4%,均要低于中收入省(区、市)的23.8%和12.8%,以及低收入省(区、市)的25.3%和14.5%。高收入省(区、市)的相对贫困家庭和其他家庭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3.4%和59.8%,要高于中收入省(区、市)的42.6%和59.5%以及低收入省(区、市)的35.5%和54.4%。相对贫困家庭因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可能不能给予下一代很好的教育,而下一代难以获得较好的教育,又有可能导致继续贫困,贫困与教育落后可能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表3-8 2017年农村相对贫困家庭与其他家庭的教育程度 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