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计方法的发展历程:从账项基础到风险导向

审计方法的发展历程:从账项基础到风险导向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审计方法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和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的目的是在合理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的效率。此外,还受到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某类交易存在错报的检查风险的影响。

审计方法的发展历程:从账项基础到风险导向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人员不断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和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一)账项基础审计

账项基础审计又称详细审计,重点围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来进行审计。审计人员通常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检查、核对、加总和重新计算,对账表上的数字进行详细核实来判断是否存在舞弊行为和技术上的错误

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展和组织规模的扩大,单纯围绕账表进行的详细审计,无法兼顾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两方面的要求。同时,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注意到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对于审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执行有效时,通常表明财务报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审计人员开始将审计视角转向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会计信息赖以生成的内部控制,从而将内部控制与抽样审计结合起来。

(二)制度基础审计(www.xing528.com)

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方法,强调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如果测试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运行有效,那么内部控制就值得信赖,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审计只需抽取少量样本便可以得出审计结论;如果测试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运行无效,那么内部控制就不值得信赖,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审计需要视情况扩大审计范围,检查足够数量的样本,才能得出审计结论。制度基础审计的目的是在合理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的效率。

制度基础审计仅以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决定对财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范围,没有考虑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对财务报表带来的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对审计在序的影响。为此,审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环境和面临的经营风险,分析企业经济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三)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依据审计风险模型,不仅考虑审计风险受到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财务报表项目、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同时也受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账户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而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某类交易存在错报的检查风险的影响。风险导向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查出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