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斯诺、马海德在宁夏的见闻

斯诺、马海德在宁夏的见闻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征红军各部也对斯诺、马海德的到来表示欢迎。驻于固原县毛居井的红一军团第四师特派师政治部抗日战线科科长卢仁灿率代表队送给斯诺、马海德两匹黑色骏马。8月26日,斯诺、马海德应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的邀请,在10名红军战士的护送下由豫旺堡赴下马关,受到当地军民代表组成的“欢迎委员会”和徐海东的热烈欢迎与款待。与斯诺同行的马海德,在采访参观之处,还为当地人民看病,帮助开展回民工作。

斯诺、马海德在宁夏的见闻

二、斯诺、马海德在宁夏

正当西征红军连克宁夏东南部各县镇,取得辉煌战果的时候,1936年8月16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马海德)从陕北瓦窑堡来到西方野战军总部驻地——同心县豫旺堡,对红军和苏区进行采访活动。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

斯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1928年,23岁的斯诺为“寻找东方魅力”,来到中国,担任报纸编辑和大学教授。斯诺目睹民国党政府的腐败,同情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灾难,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报道“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当他知道红军完成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决心冲破重重障碍和危险,到西北红区去了解这支伟大的革命力量,探求中国发展的前途。在宋庆龄和中共白区地下党的秘密安排下,斯诺与马海德经西安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热情地欢迎接待了他们,并同他们进行了多次的谈话,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目标、政策和策略以及个人的身世经历。斯诺以一个正直的新闻记者的眼光敏锐地看到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人民身上。因此他决定深入红军前线去认识这支不可战胜的军队的将领和士兵,探求革命发展的力量源泉。(www.xing528.com)

斯诺、马海德到达豫旺堡,受到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的热烈欢迎。红军在王家堡子的大空场上召开欢迎美国友人的大会。8月22日,又在豫旺县南峁召开规模更大的军民联欢大会。西征红军各部也对斯诺、马海德的到来表示欢迎。驻于固原县毛居井的红一军团第四师特派师政治部抗日战线科科长卢仁灿率代表队送给斯诺、马海德两匹黑色骏马。斯诺用中国话连声说“谢谢”,并发表了热情的讲话,表示要把红军的事迹带到全世界去传播,并高呼:“中国革命胜利万岁,红军胜利万岁!”事后红军战士还把斯诺演讲的摘要用毛笔写在豫旺堡东南杨家寨子一间房内的墙壁上。这个文物一直被房东珍视并保存着,但在“文革”期间遭到毁坏。[40]

斯诺在豫旺堡进行了2个星期的采访活动。他与彭德怀进行了多次谈话,了解了彭的身世、思想和作战原则。他参加红军政治集会,了解红军战士的革命热情,参观连队的“列宁室”。他还了解了西北回族生活宗教,揭露了马鸿逵、马步芳对人民的压迫和奢侈生活,赞扬红军的民族政策。

8月26日,斯诺、马海德应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的邀请,在10名红军战士的护送下由豫旺堡赴下马关,受到当地军民代表组成的“欢迎委员会”和徐海东的热烈欢迎与款待。斯诺与徐海东进行了一整天的谈话,观看了红军的演出和生活。与斯诺同行的马海德,在采访参观之处,还为当地人民看病,帮助开展回民工作。马海德的父母是叙利亚移民,他本人懂阿拉伯语。他用阿文在墙壁上写了不少宣传标语,因此,当地的回民和阿訇不仅把他看做穆斯林兄弟,还尊称他为“哈哲”。马海德发现回民姓马的很多,便决定在自己叙利亚名字“海德”前面加上马姓,他便由乔治·海德姆正式改名为马海德。[41]1936年10月,斯诺从保安离开苏区,经西安返回北平,马海德则留在了苏区,成为中国革命队伍中忠诚的战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