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经》与宁夏:探寻宁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的地位

《诗经》与宁夏:探寻宁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的地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与宁夏为什么将《诗经》与宁夏联系在一起呢?据学术界研究,《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学者们认为,《诗经》都是周诗,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迄春秋中叶,历时500余年。《诗经》中涉及宁夏的历史比较多,凡是记述周王朝讨伐猃狁的战争诗,基本上都有宁夏的影子,而直接出现宁夏古地名的诗作至少有两首,都收集在《小雅》之中。这两诗所谓朔方,均是指代宁夏镇城的。史书和《诗经》对此多有记述。

《诗经》与宁夏:探寻宁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的地位

诗经》与宁夏

为什么将《诗经》与宁夏联系在一起呢?因为迄今为止,对于宁夏的历史记载,最早见诸于历史文献的文字记载就是《诗经》。《诗经》又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据学术界研究,《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原来称为《诗》,因为被孔子整理过,而在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凡被孔子整理过的书,都被尊称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所以改称为《诗经》。它编成于春秋时代,收录的全部诗篇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收录15国风;《雅》又分为《大雅》、《小雅》;《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学者们认为,《诗经》都是周诗,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迄春秋中叶,历时500余年。所产生的地域,涵盖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北北部等地。据说其中许多首诗为民间创作,是周王室派专人(称为“行人”、“遒人”)搜集来的,故之为“採风”。《诗经》作品的内容非常广泛,有许多诗篇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劳动和思想感情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有揭露时政社会黑暗和统治阶级丑行的讽刺诗;还有部分诗歌是周王朝统治阶级祀神祭祖与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们的作品;特别是在《雅》诗中,有不少叙述周人建国的艰难历程以及周宣王征伐四夷取得伟大胜利之类歌颂“宣王中兴”的赞美诗,被后人称为“史诗”。《诗经》不仅对中国2000多年来的文学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是一部周族和周王朝的社会发展史,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史双重价值。

《诗经》中涉及宁夏的历史比较多,凡是记述周王朝讨伐猃狁的战争诗,基本上都有宁夏的影子,而直接出现宁夏古地名的诗作至少有两首,都收集在《小雅》之中。

第一首:《出车》。是记载周宣王时期,一名跟随大将南仲,到今平凉、固原一带去征讨猃狁部族凯旋归来的民间诗,时间应该在公元前800年左右,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这首诗很长,一共分为六个部分,以下选录其中第三部分的诗句:

从这段诗文中怎么能得出与宁夏的历史有关联呢?请看诗中第二句的“往城于方”和第六句“城彼朔方”以及最后一句“猃狁于襄”。显然所谓“方”,就是“朔方”。朔方本来没有确指地名的含义,只是泛指北方。如《尚书·尧典》曰:“申命和叔,宅朔方。”这里的朔方是指广义的北方。问题是站在什么位置上(轴心)看所指的北方?诗中的“方”、“朔方”即北方,应该是周朝国都的北方。西周时期,国都先后在“岐丰之地”(今陕西省西部),打开地图看看,岐丰的北方地区不正是今陕北到甘肃陇东、平凉再到宁夏固原市这一大片土地吗?从此,宁夏就与“朔方”结下不解之缘。西汉朝,今宁夏南北分属安定郡和北地郡管辖,而北地郡又上隶于朔方刺史部。唐朝,把北方最大军镇的朔方节度使设在灵州;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朔方灵武会盟北方少数民族首领,被各民族共尊为“天可汗”;“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凭借朔方的强大实力,在灵武继承皇位,史称唐肃宗,完成收复“两京”,反攻复国的大业,朔方和灵州成为李唐王朝“中兴”的圣地。于是,朔方名扬天下,史不绝书。朔方便成为宁夏的代名词和别号了,这在唐朝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例如韦蟾的《送卢藩之朔方》、张九龄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说赴朔方郡》、高适的《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皇甫冉的《送节度赴朔方》、张虫宾的《朔方书事》等。至于各种文献之中以“朔方”喻射、指代宁夏者更是不胜枚举。唐以后的文艺作品更是纷纷效仿,有以朔方指代宁夏全境的,如明朝前七子核心人物,著名文学家李梦阳的《秋望》有“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诗句,诗中的朔方就是指今整个宁夏地区的。还有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唐龙的《出塞诗》,诗中有“矻矻朔方城,洸洸灵武兵。”宁夏巡抚杨应聘的《定西捷诗次韵》中有“兵符夜出朔方城”一句。这两诗所谓朔方,均是指代宁夏镇城的。近代,宁夏与朔方已经到了不可分割和不易区别的境地。所以民国肇造以后,干脆就把宁夏的行政建制定名为“朔方道”了。从距今约3000年的古诗中出现“朔方”起,到3000年后的今天,“朔方”一词从仅指方位,到具指地域,再到确指城市名,都与宁夏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二首:《六月》。也是叙述、赞美周宣王时代另一位名将尹吉甫北伐猃狁得胜班师的诗。与《出车》产生于同一时代。这首诗很长,分六个部分,以下选录与宁夏历史有关联的几句:“猃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薄伐猃狁,至于大原。”诗中所提出的“方”和“大原”都是指固原一带黄土高原地区。而此处的“镐”不是指“镐京”,是指宁夏北部的灵武地区。(www.xing528.com)

至于“大原”,因“大”和“太”同,亦书太原,也不是指今山西省的太原市地区。因为西周时,国都镐京的北方(朔方)是大原戎的活动中心,因处于全国版图的西部,史书又称其为西戎,是威胁周京的一大边患,因此周王屡次兴兵征伐大原诸戎部落,因为是向西用兵,又称为“西征”。史书和《诗经》对此多有记述。如果说大原戎在今山西太原市,从方位看,它不在镐京的北方和近畿,也不在西部,而且那里也不是猃狁(大原戎)的活动范围,周军西征怎么会到东北的山西方向去呢?再从周人进军路线看,大军是途经“泾阳”地方再向西攻打的。阳者,在水之北称“阳”,泾阳应在泾水北岸。泾水(泾河)发源于六盘山脉宁夏泾源县,东南流经甘肃省泾川,再东南汇入渭河。古泾阳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秦朝的泾阳县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再从字面含义解释,大者,指数量众多,面积广阔,体积高厚。而原字的意思则是指高而平的地方。今固原地区属黄土高原,地广、塬高、土厚,塬上有局面平川,高而平,正符合大原的含义。而且史书也多次记载周朝军队在打败猃狁(犬戎)之后,“遂迁戎大原”[1]。这个大原在何处呢?史书又记:周打败犬戎,把他们“放逐于泾、洛之北”[2]。两条史料对照看来,大原当在泾、洛之北,而泾、洛之北正是固原一带。最后,从固原的地名变迁,也不难发现与《诗经》所指“大原”(太原)的承传关系。正因为周秦时这里被称为“大原”,所以西汉人为了尊重历史,才把在此地建设的县名定为“高平县”,县城也取名“高平城”,这完全符合古人认为“大原”即“高而平”的原意。这个形象的名称基本上沿用到南北朝北魏间,中间虽曾改名平高县,但寓意并没有改变。后来从北魏开始,又在高平县增设州一级机构,取名为原州,直到明朝才改为固原新名。大概因为此地当是三边总督镇守的军事重防,故希望这座城池要固若金汤,便依照“古原州”的转音而以固原名之。实际上高平、平高、原州和固原4个名称,都仍然与“大原”、“高而平”的古义一脉相承宋朝的大学者朱熹曾把大原误解为太原,因而定位为今太原市地区。但是此后历代学者多把大原(太原)定位于在今宁夏固原市地区。如明朝进士出身的三边总督唐龙在他所作(嘉靖)《固原州志序》中说:《诗经》中所述“‘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其在斯乎!”意思是说《诗经》所提到的“大原”,就是自己坐镇的固原。后至清代硕儒顾炎武在所著《日知录》中也论证大原在固原。他说:“求大原,当求泾阳之所在。”现代大学者郭沫若也持相同的观点。前人之误,误在一个“太”字,如果对各种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就不难看出,此太原非彼太原也。西周时的太原即大原,地在今宁夏固原市境内应该是可信的。

【注释】

[1]《竹书记年》卷上、《后汉书·西羌传》卷87

[2]《史记·匈奴列传》卷1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