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经》:中国诗歌文学的开篇与传承

《诗经》:中国诗歌文学的开篇与传承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最大的价值在于开中国诗歌文学的先河。可见,一部《诗经》,诗与乐息息相关。两汉之乐府诗其精神与形式直接承继《诗经》。然细察其形式与精神,仍可见《诗经》的流韵。《诗经》在五经中地位亦极高。当然,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仅仅是学习《诗经》的细微末事。《诗经》中至情至性,刻骨铭心,故足以提升品德,增长见识。正因为《诗经》有这种重要作用,所以孔子作如是说。《诗经》在古代历史史料学方面亦有很大价值。

《诗经》:中国诗歌文学的开篇与传承

诗经》乃中国诗歌文学的始祖,但它的价值与影响却不仅在诗歌、文学方面,而在经学、古代学术以及历史史料方面,《诗经》亦有其特殊的价值。

《诗经》最大的价值在于开中国诗歌文学的先河。正如《史记》所云:“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经》以篇数论,“风”诗最多,以东周前后的作品为中坚。这些风诗,采来之后都配乐而歌;雅诗则本来就是合乐之歌诗,颂诗既可歌亦可舞之歌诗。可见,一部《诗经》,诗与乐息息相关。史载,这种合乐歌唱文学,在东周时盛极而行,不仅士大夫与一般民众争相仿效,而且几乎所有的庙堂祭祀,节日集会都有合乐诗歌的唱诵。及至春秋中叶,“王者之迹息而诗亡。”周代制定的采诗制度在诸侯国不复行,而诗这种歌唱文学相承既久,盛极而敝,歌辞渐以失律,乐谱渐已丧失。于是诗与乐完全脱离关系,终至于衰落。两汉之乐府诗其精神与形式直接承继《诗经》。自汉武帝扩充乐府,重视诗乐,仿效东周,采各地民歌合以乐曲,乐府诗遂大兴于东汉。而一般文人所作不合于乐曲者,衍为汉赋。乐府诗与汉赋遂成为两汉文学的二大主流。可见,从汉文学史实看,诗体的衍变亦与《诗经》大有关连。及至《古诗十九首》又开中国古代诗歌文学新纪元。然细察其形式与精神,仍可见《诗经》的流韵。而晚唐之长短句兴起,乃中国唐宋词的滥觞,探其根由,词起于晚唐中下层文人,与下层民众的感情休戚相关,且因其合乐而歌。至宋而大盛文坛,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诗歌文学奇观,出现了诸如苏轼柳永、辛稼轩、周邦彦等一大批填词大家和作词能手。研究词史的人一般共认,词的兴衰与合乐而歌紧密相关。在这一点上,《诗经》所开创的“诗”与“乐”相伴相成的文学局面,也可看作与后世词的兴起血脉相通。统而言之,后世文学史分词、曲等乐诗与诗、赋等诵诗,溯其源头,皆出于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可见《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殊荣。

《诗经》在五经中地位亦极高。历代经学家都特别重视。

首先,儒家圣人孔子就十分重视诗的价值。《论语·阳货》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兴观,可以群,以可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当然,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仅仅是学习《诗经》的细微末事。但在孔子时代尚无各种科普知识文献,而《诗经》中极多鸟兽草木之名,于一般读者学习一些自然常识当然很有补益。至于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则学《诗》者必须领会的。《诗经》抒情多温柔敦厚,因而可以用来陶冶性情,涵养精神。《诗经》中至情至性,刻骨铭心,故足以提升品德,增长见识。

正因为《诗经》有这种重要作用,所以孔子作如是说。孔子还认为《诗经》论情事理,体贴入微,婉曲能达;所以读《诗》若能大有心得,则世事洞察,人情练达矣。孔子列《诗》于六经之中,用以教人,其旨大约即此。(www.xing528.com)

而且,古今时代不同,思想制度均随时代变更而改变。《书》、《礼》、《易》、《春秋》中所蕴含的哲理、礼俗、政治思想等等未必尽合于当代,唯有人的情感,恒古如斯,种种情感为人人所同具,为代代所共有。至于如何领会如何抒发,则有待训练。而其法莫善于《诗》教!

《诗经》在古代学术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从《论语》中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亦可推想,在实务中言语重于文字的古代,《诗》在人们日常言谈论理,出使四方时所起的巨大修辞作用。

《诗经》在古代历史史料学方面亦有很大价值。

“六经皆史”为许多经学家信。《诗》本来是文学而非史书,但于其中大到可以读到古代社会历史的印痕与重大活动,诸如《皇矣》、《大明》等篇章;小到可以了解农村生活详情,诸如《生民》、《七月》;可以看到婚姻之风俗,诸如《桃夭》、《氓》;可以察之社会经济之情形,诸如《载芟》、《良积》等等,诸如此类,皆是研究古代社会特别是先秦历史状况所可采集的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