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乐经验的结构与情感表现要素

合乐经验的结构与情感表现要素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值与结构包括节奏型、曲式等;拍律及其变化包括各种规则拍子与不规则拍子及其相互关系;情感表现要素是指在音乐表现中与情感联系较密切的速度、力度及其变化,重音、艺术处理及各种类型的发音。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合乐性律动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二十三个幼儿园韵律活动视频中幼儿的合乐动作进行编码之后,研究者认为,幼儿园韵律活动中幼儿的合乐动作经验包括动作与音乐的结构相协调和动作与音乐的情绪相协调两方面内容。

合乐经验的结构与情感表现要素

“律动”一词中的“律”代表音乐,在律动过程中即合乐,也就是使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许卓娅指出,合乐能力是建立在自由的运动身体和敏锐感知音乐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前儿童在这方面的发展有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促进幼儿动作随乐性的发展需要引导儿童注意动作与音乐的情绪、风格、结构相协调,用动作作为音乐的“化身”,这不但能够提高幼儿动作的随乐性水平,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他们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水平。奥尔夫提出,作为基础教育的入门,应特别重视对音高、节奏及曲式等音响要素进行动作的反应,这是动作教学的目的,也是重要的教学原则。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发展身体的节奏感,他从音乐与身体运动关系的角度,制订了体态律动的学习内容——达尔克罗兹节奏要素,这里“节奏”的含义不是音乐基础理论中的概念,是指能与身体运动密切联系的音响运动要素。这些要素可分为三大类,即时值与结构、拍律及其变化和情感表现要素。时值与结构包括节奏型、曲式等;拍律及其变化包括各种规则拍子与不规则拍子及其相互关系;情感表现要素是指在音乐表现中与情感联系较密切的速度、力度及其变化,重音、艺术处理及各种类型的发音(连音、断音等)。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合乐性律动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二十三个幼儿园韵律活动视频中幼儿的合乐动作进行编码之后,研究者认为,幼儿园韵律活动中幼儿的合乐动作经验包括动作与音乐的结构相协调和动作与音乐的情绪相协调两方面内容。其中动作与音乐的结构相协调体现为动作与音乐的乐段、乐句、节拍相协调;而动作与音乐的情绪相协调则主要表现为动作与音乐的速度、力度相协调。音乐的乐段、乐句、节拍、节奏构成了音乐丰富且有序的结构美,满足了幼儿秩序感的本能需求,培养了幼儿随乐律动的能力,使幼儿在可预期的随乐律动中获得正面的自我概念,获得身心的愉悦。音乐的速度和力度随着音乐的情感、情绪变化,表现出轻重缓急的艺术性处理,使幼儿的音乐感受和表现更趋细腻和富有情感。

(一)动作与音乐的结构相协调

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是音乐美的本质,音乐的音响结构是按一定规则组织而成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为幼儿园韵律活动所选择的音乐更是具有节奏清晰、结构工整的特点,它强调让幼儿在音乐教育初期进行有规则、有秩序、有节奏的律动。奥尔夫音乐教学就非常重视曲式结构的教学,并且起步很早,在幼儿园韵律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作与音乐结构相协调主要是从乐段、乐句、节拍和节奏四个方面入手的。

1.动作与音乐的节拍相协调

有重音的及无重音的同样时间片段,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叫作节拍。节拍是用强弱关系来组织音乐的,节拍的概念存在于最小的等时划分的重复之中,它诉诸音乐的过程并产生了音乐的过程。黑格尔认为,节拍使音乐在抽象的持续性中划出一道痕迹,显出一种流动和支柱的秩序,使主体在这种秩序中唤起自己的思维秩序。东鹤琴指出,音乐的根本要素就是节拍,学习音乐要从培养身体运动的节拍做起。经研究发现,人类最初的拍是“童拍”,是一拍接一拍地拍下去,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自然产生的“童拍”体现了幼儿对秩序感本能的追求和需要,这种规律性和重复性的体验是幼儿律动乐趣的源泉。引导幼儿的动作与音乐的节拍相协调是指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引导幼儿跟随音乐的节拍一下一下做动作。动作与音乐的节拍相协调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对秩序感本能的需求,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合乐律动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其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也正因为它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在幼儿园每个年龄段的每次韵律活动中都涵盖了动作与节拍相协调能力的设计和培养,如跟随音乐的节拍拍手、拍肩膀、拍腿、晃头、晃动手臂、行走、跳等。

2.动作与音乐的乐句相协调

乐句是音乐结构的基本单元,是曲式感的基础,把握住乐句才能真正感受乐曲的组织,学习音乐结构也要从培养结构感开始。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对单个的音(音高)的训练在音乐中毫无价值,单个的音只有在被组织起来的音的关系之中,人们才能感觉到它,就如说话一样,只有作为一个个句子时人们才能听懂其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听音乐也如此,只有从一个个乐句中人们才能感受到音乐,这是最初的音乐教学。更重要的是,初学音乐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分句清楚的,幼儿通过动作去感知乐句这些抽象的音乐概念是最适宜且最有效的。在幼儿园韵律活动中,动作与乐句相协调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了教师设计动作,甚至选择音乐作品的方向,与乐段的感知和体验一样,按照乐句设计动作进而帮助幼儿感知和体验乐句的方式也有其万变不离其宗的途径。通过观察和编码发现幼儿园韵律活动中,动作与乐句相协调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单句内动作的数量、单句内动作的重复规则(连续重复、交替重复或者不重复)以及重复数量来实现的。

例如,一个乐句内包括四个动作,若是连续重复则为“1111”的模式,若是连续重复两次则为“1122”的模式,若为交替重复则为“1212”的模式,若为不重复则为“1234”的模式。正是在这种宏观和微观的重复与变化中,幼儿的审美感受得到了发展,幼儿的合乐律动能力得到了提高。

3.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相协调(www.xing528.com)

由上可知,节拍是音的强弱关系的循环重复,而节奏则是在某种节拍基础上音值长短方面千姿百态的组织形式。节奏中有节拍,节拍中也一定有节奏,简单的节拍常可构成复杂而多样化的节奏。在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节奏形态,如人的呼吸、心脏的跳动、语调的长短、行走、奔跑、划船、劳动、车轮的滚动等,人们把生活中和自然中存在的节奏形态提炼出来,加以归纳、创造,于是便组成了能够表达各种不同情感的节奏。节奏是音乐中重要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它能使旋律具有鲜明的性格,任何旋律都不能脱离节奏,节奏是旋律的骨架。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达尔克罗兹发现,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已经不只属于音乐学习范畴,它实际上是使音乐具有一种“人性化的力量”,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实际上,生命本身就是节奏,所有的生命都是有节奏的,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的目的,就是开发人与生俱有的节奏感潜能,并且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将被动的本能变为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使之成为培养身心均衡发展,有较高素养与能力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有创造性的人的重要教育手段。汪爱丽指出,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培养与发展幼儿的节奏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对节奏的感受不是单靠视觉与听觉就能完成的,感受节奏的主要基础是运动觉。“经验先于抽象”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准则,节奏感的培养在幼儿园韵律活动中也是通过身体动作来实现的,引导幼儿在律动过程中与音乐的节奏相协调是指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引导幼儿跟随音乐的节奏做动作。在律动活动视频和教研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当幼儿能够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中不同的节奏时是非常快乐和享受的。

(二)动作与音乐的情绪相协调

如果说音乐的结构表现着音乐的形式美,则音乐的情绪就体现着音乐的内容美,即审美主体(包括创作者与理解者)赋予音乐并从音乐中体验到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的美是如何展现出来,又是如何传递给听赏者的呢?音乐心理学相应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主要依靠一种人类所共有的心理反应——联觉。联觉是指对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引起其他感官感觉的心理现象,是人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音乐的音响刺激人的听觉系统,使人产生听觉体验,然后听赏者再进一步联觉到某种情绪体验,以及某个概念、思想或某种形象相关的一系列感性特征,这些感性特征最后就会或让人联想到某个特定的概念、思想,或引起人们对某种视觉意象的冥想,或通过听赏者结合综合的经验和思想认识活动的介入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音乐音响的不同音高体验、音量体验、速度体验、音长体验、音色体验等都能使人产生相应的联觉反应,从而产生个体对音乐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律动视频进行编码发现,在幼儿园韵律活动中,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情绪,主要体现在动作与音乐的速度和力度的相协调上,音乐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和对比能够调动幼儿最初的联觉反应,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与音乐作品的内容、情绪密切相关,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1.动作与音乐的速度相协调

音乐进行的快慢叫速度,速度是音乐表现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的情绪及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身体运动中,不同的速度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如快速时激动、兴奋、急躁,慢速时平静、稳重、抑制。通过感受各种不同的速度,使幼儿获得全面的速度概念和均匀的速度感,使他们能够通过速度的感受理解音乐的情感,并能够选用相应的速度表现自己的情感。显然,音乐速度的学习、动作与音乐速度的相协调都不仅仅是快与慢的问题,重要的是让幼儿体会不同速度在情感表现方面的差别。在幼儿园韵律活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使用两种教学策略来引导幼儿体验音乐的速度。第一,教师进行两段或两首速度对比较大的音乐,进行相应的动作示范,并邀请幼儿进行随乐动作模仿,引导幼儿通过不同速度的动作准确表达不同速度的音乐。例如,3—4岁班律动《毛毛虫蝴蝶》的活动设计,A段慢速的音乐,表现的是毛毛虫缓慢爬行的动作;B段欢快的音乐,表现的是毛毛虫破茧成蝶之后欢快飞舞的动作。第二,教师在听音乐之前通过创设生动的游戏情境,提供给幼儿两种不同的动作,让幼儿尝试将音乐和动作相匹配。例如,4—5岁班律动《调皮的豆豆》中,教师一边创设游戏情境“有一些调皮的豆豆,它们一会儿跳一跳,一会儿又到处滚”,一边用双手做出了一下一下跳和连续滚的动作,接下来则让幼儿猜猜看哪段音乐豆豆是在跳,哪段音乐豆豆是在滚。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幼儿很快就能将音乐的速度与动作进行匹配,体验到音乐的情绪,并能够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不同速度的音乐情绪。

2.动作与音乐的力度相协调

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叫作力度,力度在律动中的反映是身体肌肉不同程度的能量,这些反映在生活中就是情感、情绪的表现,如紧张气愤时肌肉紧张,消极悲伤时肌肉松弛等。通过比较来学习各种力度,使幼儿学会通过对自发力和抑制力的调节,控制各种能量和重量,也就是说,既要放松、自如地运用身体各部位的重量,又要有控制地运用力量。各种力度的对比自然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变化,较强的力度倾向于激动,较弱的力度倾向于平静,运动中结合音乐对不同力度做出相应的情绪反应。重要的是应有控制地把握激动的程度,不要失去对节奏的控制,失去平衡。在幼儿园韵律活动中表现为,通过力度的变化来获得鲜明的强弱对比,从而更好地用身体动作体现作品的内容。例如,在5—6岁班律动《机器人》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不同力度和方向的动作示范来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以与音乐的不同强弱相协调。当音量大时是机器人们正常玩游戏的状态,而当音量骤小时则是机器人没电的时候,在教师的引导下,所有的幼儿都能根据音乐的力度调控自己的动作,时而高举双手兴奋地舞动,时而蜷缩身体收回手臂蹲在原地,可以看出在律动过程中幼儿的动作与音乐的力度是相协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