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碧山黄陂:牛形风水下的祖先故居

碧山黄陂:牛形风水下的祖先故居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陂”是碧山村的最早地名。古时黄陂村呈牛形风水,村中有一口天然的半月塘,人们称为“黄陂塘”,是为牛饮水戏水之地;逶迤的碧山恰似“牛尾巴”。碧山的山土呈黄色,从“牛尾巴”到牛喝水的半月塘,呈下降的地势,这种地形称为“陂”,出于土色和地形的原因,故叫黄陂。

碧山黄陂:牛形风水下的祖先故居

碧山村,东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建村。据《黟县志》[1]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年),黟县改为歙州,府基村为歙州州治,府基村是如今“八房厅”祠堂所在位置,位于村落中心偏南处。

宋代,汪、何两族迁居黄陂,村落范围向村西南方向扩展,建有双溪桥、培筠园、土地堂、遵孝寺等。“黄陂”是碧山村的最早地名。古时黄陂村呈牛形风水,村中有一口天然的半月塘,人们称为“黄陂塘”,是为牛饮水戏水之地;逶迤的碧山恰似“牛尾巴”。碧山的山土呈黄色,从“牛尾巴”到牛喝水的半月塘,呈下降的地势,这种地形称为“陂”,出于土色和地形的原因,故叫黄陂。

明代,在黟县十二都中,碧山村属三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空前发展。汪氏宗族逐渐发展壮大,族内出了众多名宦乡贤;汪氏建有支祠13座,统宗祠2座,形成“十三门”祠堂,碧山主要的街道如人字街、前升街、后升街等皆在此时形成。三都呈现“螽诜诜,麟振振,烟火万家,九代相见,抑且名公巨卿,衣冠相继,文人硕士,膫痒接踵”的繁盛景象[2]。

清代,村落格局由中心向两侧扩展,主要商业中心由中部的人字街、横街向东头街转移。在村东沿漳河两岸居住的何氏,凭借临近茶林古道地理优势做起盐运生意,宗族势力逐渐强大,修建祠堂,造桥修路。此时,其他姓氏宗族也开始陆续迁居碧山,并建立祠堂。这一时期,碧山成为以汪姓为主导姓氏的多姓村落,呈现多族姓共生现象。村中文风兴盛,商业发达,崇祀孝义,秩序井然。(www.xing528.com)

现在碧山村的村民多为汉族,是一个多姓杂居的村落,但以汪姓为主。今碧山汪氏第九十代后人汪源清仍存有元大德丙午年(1306年)修的家谱,记载有:“汪氏世华,四十四代,隋人历唐,系一名武将,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唐封越国公,新安府主。汪世华生九子,其七子爽公,繁衍后代至五十七代宗明公,由祁门井亭迁至黟县黄陂村。”由此可知,碧山汪氏为唐越国公汪世华之后,其七子汪爽之后五十七世祖宗明公为碧山村汪氏始祖。碧山汪氏宗族之后的辈分排行是:“崇宗嘉茂采,兴起定有光。志弘惟培本,庆兆成家芳。丕承显漠烈,超甲声名扬。永思祖恒人,德立世泽长。”碧山村也因汪氏家族的繁盛而发展为古徽州的一个名村。

传统徽州社会是个宗族社会,有“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3]之称。祠堂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血缘关系载体,具有维护宗法礼治、敬宗收族的作用。如同徽州其他村落一样,明清时期碧山村也建有许多祠堂,其分布是:东边漳河区域多为何氏祠堂,中部多为汪氏祠堂,周边散布着李家、王家、查家等其他姓氏祠堂。这些祠堂至今仍保留有40余座,其中仅汪姓祠堂就有大本堂、惇大堂、启泰堂等29座,大都颇具规模。如汪氏祠堂大本堂,始建于清代,坐西北朝东南,其开间19.55米,进深42.86米,建筑占地面积837.90平方米,为五开间二进一门屋两廊,气势宏大,颇为壮观;四周斗拱,层叠相承,气势凝重壮观;雕刻精美,工匠技艺超群,造型逼真生动,栩栩如生。大本堂除崇祀先祖外,更有统筹族内公共事务、议事讨论之用,所涉事务有修谱、兴庙、树坊、赈灾、助学、救助鳏寡孤独、兴修农田水利、修桥筑路、分摊赋役、调解纠纷等。

祠堂作为宗法制度的载体,体现了古代碧山村宗族社会生活实态,其形式与装饰体现了古时碧山村的雄厚经济实力及精湛的营造技艺,其功能体现了代代碧山人尊祖敬宗的礼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