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进农垦58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引进农垦58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垦58在长江中下游各省作单季或双季晚稻品种而推广较快。开始部分群众由于不习惯吃粳稻米和农垦58种子混杂严重、需肥多等原因而有抵触情绪。农村流传“今年‘农垦58’,明年59,后年60‘退休’”。有的称“农垦58”是“粪桶子、药罐子、工砣子”,指耗肥、耗农药、耗工。

引进农垦58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1958年中国从日本引进“金南凤”和“世界一”两个粳稻品种,分别编号为“农垦57”和“农垦58”,1959年开始推广。

1.农垦58成为南方稻区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之一。随着大面积单季改双季,晚稻多采用粳稻品种。农垦58在长江中下游各省作单季或双季晚稻品种而推广较快。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市)农垦58成为主导品种,作为双季晚粳(或单季晚粳)累计种植946.7万公顷,成为南方稻区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之一。1964年全省各级兴起蹲点办基点队,进而又发展到跨队、跨社办大样板。1964年湘阴、邵阳、长沙等基点试种农垦58面积4.17公顷,比其他晚粳增产1~2成。1965年湘中、湘北的产量,比晚籼高出1倍甚至几倍。不仅作连晚高产,作一季稻产量更高。开始部分群众由于不习惯吃粳稻米和农垦58种子混杂严重、需肥多等原因而有抵触情绪。农村流传“今年‘农垦58’,明年59,后年60‘退休’”。有的称“农垦58”是“粪桶子、药罐子、工砣子”,指耗肥、耗农药、耗工。

1960年从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聘请2726名农民技术员帮助省、地、县三级重点推广矮秆早籼和晚粳农垦58。1966—1971年间,每年农垦58种植面积都超过了67万公顷,1972年农垦58面积达110.55万公顷,占晚稻总面积的69.88%;1973年最多,达122.26万公顷,占晚稻总面积的58.8%,占全省晚粳总面积的82.9%。1973年10月11日四川省委参观团来双峰考察晚稻,赞赏双峰县“50万亩(3.33万公顷)一丘田,四面八方一个样”,生长平衡,丰收在望。(www.xing528.com)

娄底市的统计显示,1966年到1975年,晚稻以粳稻为当家品种,全市晚稻平均亩产由1965年的71公斤,提高到1971年的164.5公斤;1973年达216公斤,比1965年提高2倍。双峰县1971—1974年都保持在2.67万公顷的规模,占晚稻总面积的75%左右,晚稻单产连续突破200公斤、210公斤、250公斤、272公斤大关,发挥了良种的增产效益。1971年双峰晚稻种植农垦58达到2.69万公顷,占晚稻总面积的80%,双季稻平均503公斤/亩,第一次破500公斤大关,位全省之冠,人平用粮202.5公斤,群众基本脱离了饥饿。

2.农垦58逐渐消退。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还先后推广引进和自选的农虎6号、东风5号、岳农2号等,使全省晚粳面积在1972—1974年占全省晚稻面积的百分率依次为69.88%、58.88%、48.9%。70年代中期,农垦58大都为新品种代替,种植面积大为减少。1975年以后,由于需肥较少、产量较高的倒种春及中秆晚籼品种的发展,晚粳品种面积大减。1976年双峰县坚持以晚粳为当家品种,要求占60%,适当扩大倒种春,积极试种杂交稻,大力推广东风5号、农虎6号、68-166苏州青等有发展前途的接班品种,农垦58退出晚粳当家地位。1976年以后,产量更高的杂交水稻问世,晚粳面积下降更快,到80年代,除洞庭湖区还保留了20多万公顷晚粳外,其他地区已很少种植。据统计,1973—1983年的10年里,全省每年晚稻面积都在200万公顷以上,而农垦58的种植面积从1975年以后锐减,占晚稻总面积的百分率,从1975年的35.7%逐年下降到1983年的0.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