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准施策,奠定脱贫攻坚坚实基础

精准施策,奠定脱贫攻坚坚实基础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落实“八个一”工作制度,石门县摸清了贫困劳动力底数,明确了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方向,提升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建立了贫困人口就业精准施策的工作机制,实现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精准施策,奠定脱贫攻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只有做好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围绕饮水安全、住房安全、医疗保障和基础教育等加大工作力度,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石门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统一部署,以问题为导向,层层细化落实责任、传导压力,实实在在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落实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工作合力

1.创新“精准识别”新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8]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要条件,精准识别工作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成败。“不漏一户,不错一人,应纳尽纳,应保尽保”是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的刚性要求,只有在此要求的基础之上开展扶贫工作才能真正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石门县在总结以往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模式,推进“精准识别”工作。

“进村过梳子、入户过篦子。”是石门县精准识别的“独门绝技”和“拿手好戏”,就是像用梳子、篦子梳头发一样,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核准每一个贫困对象的真实情况。在开展精准识别工作过程中,石门县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落实“五查五核”工作要求。组织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干部和结对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开展贫困对象拉网式普查,做到“五查五核”,即查户口簿,核人户信息是否一致;查三保障,核是否有错退漏评;查农户诉求,核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查产业发展,核是否有稳定收入保障;查帮扶举措,核群众是否认可满意。二是推行“十看工作法”。一个村、一个户到底穷不穷,没有绝对的标准;干部如何开展帮扶,各有各的办法。石门县扶贫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识贫帮困“十看工作法”,在精准识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上都行之有效。

2.加大就业扶贫力度,落实“八个一”工作制度

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帮助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获得收入,既是脱贫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实现就业,获得就业报酬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重要手段。石门县坚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系列决策部署,把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石门特色的就业扶贫新路子。

为将就业扶贫工作全面落实,石门县通过认真讨论研究,创新了“八个一”的工作制度。即制订一套翔实工作方案,确定劳务协作脱贫“大盘子”;健全一套人员基础信息台账,形成劳动力资源“大数据”;制作一张扶贫政策明白卡,推进扶贫政策“大公开”;完善一套政策性补助补贴操作规程,建立补助补贴“大流程”;发表一封联络公开信,促进感情“大沟通”;开展一次分散性岗位就业专项行动,实施贫困劳动力“大安置”;推进一轮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形成培训“大联动”;形成一个转移就业高潮,实现转移就业考核“大目标”。通过落实“八个一”工作制度,石门县摸清了贫困劳动力底数,明确了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方向,提升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建立了贫困人口就业精准施策的工作机制,实现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www.xing528.com)

3.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精准扶贫变“输血”为“造血”的关键环节,也是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获得收益、实现脱贫最有力的帮扶措施。近年来,石门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抓手,以“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为目标,帮助贫困人口拔“穷根”、甩“穷帽”,全县发展农业产业带动64640名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一是立足资源和市场两个基本要素,高水平规划产业布局,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县域资源条件和外在市场需求在贫困地区广泛布局了一系列特色产业,切实提高了扶贫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扶持、激励作用,用活政策和资金两个激励手段,多方位激发生产动力。三是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农户脱贫增收。四是全力做好“产”“销”两篇文章,紧盯生产和销售两个关键环节,全过程保障群众收益。石门县从以上四个方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在发展产业上有路子、有动力、能创收。

4.加强资金整合,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后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是保障。必须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此外,扶贫资金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监管难度大,社会各方面关注度高。因此在增加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同时加强资金整合,理顺涉农资金管理体系,确保整合资金围绕脱贫攻坚项目精准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石门县坚持把可用的财力都用在脱贫攻坚上,举全县之力保障脱贫投入。通过“财政筹措一批、整合项目一批、社会捐助一批”,保证扶贫资金投入。2014—2020年,全县共整合投入扶贫资金54亿多元,实施扶贫项目8049个。同时发动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每年募集3000万元以上。以产业扶贫为例,石门县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是建立产业基金引导生产。2016—2020年,石门县在全县各村(社区)都建立了不少于2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来引导村(居)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多方筹措资金奖励生产。在产业基金引导的基础上,石门县又积极动员后盾单位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群众发展传统种养业进行奖励。多种养者多奖励,少种养者少奖励,不种养者不奖励,激活广大贫困户勤劳脱贫的内生动力。三是用足金融政策支持生产。对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缺乏生产资金的贫困群众,通过金融政策进行重点扶持。石门县在资金投入方面既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发挥了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