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空间黏性理论:理解物质粘性的基础科学原理

空间黏性理论:理解物质粘性的基础科学原理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间黏性”一词源于经济地理学家Markusen。在国内,空间黏性是从经济地理学中“区位优势”概念分离出来的,是战略耦合的理论基础。空间黏性有尺度之分。空间黏性对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程度有很大关系。当城镇或者乡村其中一方在区域上并不占优势时,拟引进的生产活动的空间黏性很大,战略耦合很难发生。只有当生产活动主体通过一系列办法来降低空间黏性时,才能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空间黏性理论:理解物质粘性的基础科学原理

“空间黏性”一词源于经济地理学家Markusen。在国内,空间黏性是从经济地理学中“区位优势”概念分离出来的,是战略耦合的理论基础。它能计算生产活动空间位移时所产生的成本。一般而言,空间黏性的高低由生产活动主体(要素)对距离的敏感程度所决定,对距离越敏感的空间黏性越大,反之,则黏性越小。空间黏性的高低还与生产要素的复杂程度有关,要素越复杂的黏性越高,要素越简单的黏性越低。空间黏性有尺度之分。首先,在本地尺度上,通常会形成产业集群,源于占地面积对地域资源的影响,占地面积越大则对资源需求越高,将导致大量生产活动主体不愿迁移;其次,在区域尺度上,空间黏性主要表现在生产活动对人才、制度、环境政策的依赖中;最后,在国家乃至更大尺度上,空间黏性还体现为生产活动对市场、宏观政治环境、贸易壁垒的依赖。在一定意义上,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属于前两种尺度。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可以将战略耦合分为四种(表2-1):依附式耦合、吸收式耦合、反哺式耦合与交换式耦合。

表2-1 战略耦合模式分类(www.xing528.com)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虽然在时间、发展主体和侧重区域上都有所不同,但战略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简单而言,新型城镇化侧重于发展城市,而乡村振兴侧重于发展农村,但二者之间的关系都不是单一地服务于一方,都强调农村和城市兼顾。空间黏性对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程度有很大关系。当城镇或者乡村其中一方在区域上并不占优势时,拟引进的生产活动的空间黏性很大,战略耦合很难发生。只有当生产活动主体通过一系列办法来降低空间黏性时,才能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