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美地台及安第斯造山带的分析介绍

南美地台及安第斯造山带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安第斯造山带中生代以来,伴随纳斯卡板块向南美板块俯冲造山,安第斯造山带内形成了前陆盆地、板内拉张盆地、山间盆地和弧前盆地,其内出露的中生界一般平行于安第斯造山带,呈带状展布,与新生界共同构成了造山带的主体地层。

南美地台及安第斯造山带的分析介绍

中生代开始,南美洲发育多个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包括南美地台东缘与大西洋分裂有关的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等;与安第斯造山带有关的前陆盆地、板内拉张盆地、山间盆地、弧前盆地和挠曲盆地等。根据Zappettini(2005)与卢民杰等(2013)研究,现将其总结概述如下:

1.南美地台

中生界主要出露于南美地台沉积盆地内,为陆间坳陷盆地、大陆边缘盆地、板内裂谷盆地和离岸边缘盆地等。

陆间坳陷盆地主要包括索里莫斯-亚马孙盆地、帕纳伊巴盆地、查考-巴拉那盆地等(图2-7)。其构造沉积史简单,发育大量中生代玄武质熔岩。巴拉那等盆地中发育白垩纪碎屑沉积物。

大陆边缘盆地、板内裂谷盆地和离岸边缘盆地多展布于南美地台离散大陆边缘部位(图2-7),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中大西洋区域(位于亚马孙河以北)、赤道大西洋区域(自亚马孙河到巴西东北角)和南大西洋区域(自巴西东南角至南美大陆最南端)。

中大西洋区域发育圭亚那盆地和卡西珀-福斯杜亚马孙(Cacipore-Foz do Amazonas)盆地等,形成于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之间,其内出露晚三叠世火山岩、粒玄岩以及白垩纪—更新世海进—海退沉积旋回。赤道大西洋区域转换带发育扭张裂谷,控制着区内帕拉-马拉尼昂(Para-Maranhao)/巴雷里尼亚斯(barreirinhas)盆地、塞尔拉(Ceara)盆地和离岸波蒂瓜尔(Off-shore Potiguar)盆地等,出露白垩纪至更新世地层。各盆地沉积地层主要包括陆相、三角洲相和海相的砂岩、页岩和灰岩等。除阿根廷南部相对较早外(约在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南大西洋区域裂谷作用整体开始于晚侏罗世,区域发育塞尔希陪-阿拉格斯(Sergipe-Alagoas)盆地、库穆鲁沙蒂巴(Cumuruxatiba)盆地、阿尔马达(Almada)/科马努(Camamu)/亚库皮(Jacuipe)盆地以及伯南布哥-帕拉伊巴(Pernambuco-Paraiba)盆地等,沉积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到更新统浅海碎屑岩和灰岩等。

在南美地台陆上区域,大西洋裂谷控制着衰退裂谷盆地以及盆地内构造沉积事件。Tacutu、玛拉诺(Marajo)、波蒂瓜尔(Potiguar)和雷康卡沃-托卡诺-雅托巴(Reconcavo-Tucano-Jatoba)等裂谷盆地下部发育侏罗纪溢流玄武岩,含有白垩系红砂岩和湖沼沉积物。大陆边缘盆地如萨拉多(Salado)、科罗拉多(Calorado)、罗森-彼德巴尔德斯(Rawson-Peninsula de Valdes)、圣豪尔赫湾(Golfo de San Jorge)和圣胡利安-北马尔维纳斯(San Julian-Malvinas Norte)等发育白垩系,其下伏流纹火山岩以及与该火山岩同期岩层,上白垩统局部出露被动大陆边缘海相沉积物。

板内裂谷盆地主要为萨尔塔-洛马斯奥尔梅多(Salta-Lomas de Olmedo)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分布于阿根廷西北部和玻利维亚南部,发育有萨尔塔组碱性玄武岩、砂岩等。该组赋存Cu-Pb-Zn及U-V矿床。

2.安第斯造山带

中生代以来,伴随纳斯卡板块向南美板块俯冲造山,安第斯造山带内形成了前陆盆地、板内拉张盆地、山间盆地和弧前盆地,其内出露的中生界一般平行于安第斯造山带,呈带状展布,与新生界共同构成了造山带的主体地层(图2-8、图2-9)。岩性主要为巨厚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其次为红色砂岩等陆相红层。海相沉积岩分布相对较为局限(卢民杰等,2013)。沿安第斯造山带各山脉分布有亚诺斯-巴里纳斯-阿普尔(Llanos-Brinas-Apure)、马拉尼翁-乌卡亚利-阿克里(Maranon-Ucayali-Acre)、玛德莱德迪奥斯-贝尼-查考(Madre de Dios-Beni-Chaco)和内乌肯(Neuquen)等前陆盆地。

图2-4 中安第斯造山带地层柱状图(高光明等,2016)

图2-5 南美洲古生代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分布示意图(据Schobenhaus C & Bellizzia A,2001修编)

图2-6 秘鲁区域地层柱状图(高光明等,2016)(www.xing528.com)

图2-7 南美地台沉积盆地(Milani & Thomaz filho,in Cordani et al,Eds,2000)

亚诺斯-巴里纳斯-阿普尔盆地分布范围包括委内瑞拉安第斯山脉和哥伦比亚以东地区,其形成于三叠纪至侏罗纪的裂谷活动,沉积地层主要包括上白垩统到更新统一套浅海相和陆相沉积地层。委内瑞拉境内部分三叠系经历变质作用,形成了蓝片岩相变质岩。

马拉尼翁-乌卡亚利-阿克里盆地在经过元古代堆积和二叠纪抬升后,其中生代地层表现出一系列海进和海退旋回特征,三叠纪—早侏罗世为一套蒸发岩、灰岩和页岩地层,指示海相沉积环境,上覆地层为陆相红砂岩。而白垩纪和马斯特里赫特期分别再次发生海侵事件,发育一套海相沉积地层;与沉积作用同时进行的,是白垩纪—古近纪早期的火山作用,形成了一个火山岩盆地,其在Libertad-Ica地区发育钙碱性火山岩序列,年代学研究表明,Leonia-Graciela长英质熔岩年龄为69.71±0.18~68.92±0.16Ma(锆石U-Pb),Mala山谷玄武岩年龄为67.6Ma(全岩40Ar-39Ar),其内发育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图2-10)。至新生代,伴随安第斯造山带形成,盆地内发育陆相沉积岩地层。

图2-8 南美洲中生代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分布示意图

(据Schobenhaus C & Bellizzia A,2001修编)

图2-9 安第斯造山带汇聚大陆边缘沉积盆地(Milani & Thomaz filho,in Cordani et al,Eds,2000)

图2-10 秘鲁中部海岸、西科迪勒拉地(岩)层柱状图(Romero,2007)

玛德莱德迪奥斯-贝尼-查考盆地沿海岸科迪勒拉,以及西、东科迪勒拉、次科迪勒拉带展布,主要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南部,向东至中巴西地盾边缘,于侏罗纪沉积形成一套红色砂岩,白垩纪发生海侵事件,形成一套海相沉积岩,晚白垩世发育碱性玄武岩。新生界主要由陆相砂岩和砾岩组成,厚度超过5000m。中生界在智利出露较好,分布范围较广,整体为一套浅海相碎屑沉积岩系以及火山-沉积岩系。侏罗系—白垩系分布于海岸山带,主要为中-酸性陆相-浅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灰岩,具有多次海进与海退沉积旋回特征。三叠系出露较少,仅在安第斯造山带前缘的奇卡马和奇拉河谷间出露扎纳群,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夹有少量海相砂岩、页岩和灰岩,最大厚度约为3000m。侏罗纪岩浆弧及弧后盆地在科波亚波地区出露Punde de Cobre地层,岩性主要为火山质安山岩、灰岩、石英岩、砂岩和页岩等,为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和铁氧化物型(火山喷溢型磁铁矿-赤铁矿)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以La Negra组最为典型;而南部圣地亚哥地区出露的Veta Negra地层则属同期异相地层,该地层岩性主要为浅海相-陆相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系,赋存有智利曼陀型铜、银矿床。白垩系主要由陆相和海相沉积物组成,岩性为石英岩、灰岩和泥岩等。

内乌肯盆地主要位于阿根廷境内,其内发育晚三叠世—晚白垩世海相到陆相地层,以库依组、门多萨组和马拉圭组为代表。受安第斯造山带影响,该盆地在新生代发育弧后岩浆作用和薄皮构造。奥斯特拉尔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发育酸性火山岩沉积,夹有勒迈尔岩组和雅干岩组海相沉积地层。其上覆岩层为海相沉积岩和冲积砂岩。白垩纪发育完整的海进和海退旋回沉积地层。

安第斯造山带内山间盆地主要包括梅迪奥马格莱德(Medio Magdalena)盆地和高原盆地。梅迪奥马格莱德盆地位于哥伦比亚北部,底部为三叠系—侏罗系陆相红色砂岩和火山岩,其上覆白垩系海相沉积岩。第三系(古近系+新近系)为火山碎屑沉积物,厚度超过4000m。高原盆地主要位于玻利维亚,向南延伸到阿根廷境内,向西到达智利境内。其内最老地层为白垩系,上覆第三系(古近系+新近系)同造山期砂岩、页岩、灰岩和蒸发盐岩,以及第四系碎屑沉积岩和湖相蒸发盐岩。

安第斯造山带弧前盆地主要发育在大陆西缘海沟、陆坡和岩浆弧之间,自北向南依次发育波尔本(Borbon)、马纳比(Manabi)、塔拉拉-普罗雷索/瓜亚基尔湾(Talara-Progreso/Golfo de Guayaquil)、特鲁希略(Trujillo)、利马(Lima)、皮斯科(Pisco)、莫利恩都(Mollendo)、马塔基托(Mataquillo)、特木科(Temuco)、瓦尔迪维亚(Valdivia)以及奇洛埃(Chiloe)等盆地。上述各盆地的形成时代与地层特征较为相似,下面将以塔拉拉-普罗雷索盆地为例进行阐述。该盆地位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海地区,底部为白垩系海相沉积岩。在新近纪,由于洋-陆俯冲碰撞引起区域沉降、碰撞和抬升演化,发育海相和陆相沉积地层,主要岩性有杂砂岩、砂岩和页岩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