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秘巴西特龙贝塔斯矿床群

探秘巴西特龙贝塔斯矿床群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矿层下部的2/3,硬度较低且含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孔隙状、砂糖状、土状、细砾状和多孔状,后者带有结晶三水铝石隔层和被三水铝石或高岭石黏土所充填的空隙或孔眼。过渡带:厚可达5m,上部和下部边界波状起伏呈渐变形式,成分及结构与上面的铝土矿层相似,如多孔状结构及各色高岭石黏土中的内嵌结构。矿石矿物主要为三水铝石,其次有针铁矿和赤铁矿,上部以赤铁矿为主,下部以针铁矿为主。矿床类型属于红土型。

探秘巴西特龙贝塔斯矿床群

该矿床位于巴西的帕拉州,矿区海拔高度180~220m,铝土矿资源量为600×106 t,平均品位Al2O3 50%。铝土矿原矿的洗选回收率为73%。该矿床的所有权属北里奥矿业股份公司,持股人为淡水河谷公司(CVRD)(46%)、加拿大铝业公司(Alcan)(24%)、巴西铝业公司(CBA)(10%)、比利顿公司(10%)、西雷诺铝业公司(5%)和诺尔斯克水力资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5%)。

铝土矿剖面从上至下可分为如下几层。

土壤层:呈黄色层或黏土层,可细分为渐变过渡的3个带。

浅灰黄色黏土带:呈浅灰黄色,主要由腐殖质和松软土组成,厚度可达0.5m。

黄色黏土带:厚可达14m,土状但相当致密,能使探坑壁和探槽壁保持10~15年而不倒塌,上部为浅绿黄色渐变至下部的浅橙黄色,其唯一的结构是直径小于0.3mm的显微管状结构,它大量出现在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向下三水铝石含量渐增(5%~30%)的显微孔隙性物质之中;在此层位的中部,三水铝石成分的小团块开始出现,越向下这些团块数量越多、粒径越大(可达15mm),最后聚集成不规则的浑圆状至疙瘩状聚合体,直径可达10cm。

图13-1 南美洲铝土矿矿床分布图(底图据Schobenhaus & Bellizzia,2001修编)

团块状铝土矿:厚0.05~2.5m(平均厚1.3m),向下随基质数量减少变成橘红色—粉红色、坚硬的隐晶质胶结物,它包裹着铁质和三水铝石质坚硬团块。这一胶结层的上部边界非常不规则,高出硬结层0.5~3m,水平延伸距离2~10m。三水铝石团块含SiO2可达5%,含很少的(氢)氧化铁。铁质团块由细粒针铁矿、赤铁矿和高岭石组成,夹有一些石英颗粒和很小的三水铝石“杏仁体”,呈浅红色—深紫褐色,并通常略呈球形。(www.xing528.com)

硬结层:也称为“铁质红土”,厚0.05~2m(平均1.2m),坚硬;深红褐色,其上部与上覆团块状铝土矿带分界清楚,多处具有假砾岩结构(铁质团块之间略有胶结物),向下渐变为含铁质较高的较大块状红土岩块和碎屑的坚硬带。岩块和碎屑分布在铁质胶结物中,带内的孔穴被浅黄色黏土所充填。

铝土矿层:厚1~7m(平均厚5m),硬度不等,颜色变化多样,从红褐色—橙红色,顶部1~2m因铁含量相对较高而极坚硬,呈块状,向下铁含量渐低。矿层下部的2/3,硬度较低且含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孔隙状、砂糖状、土状、细砾状和多孔状,后者带有结晶三水铝石隔层和被三水铝石或高岭石黏土所充填的空隙或孔眼。

过渡带:厚可达5m,上部和下部边界波状起伏呈渐变形式,成分及结构与上面的铝土矿层相似,如多孔状结构及各色高岭石黏土中的内嵌结构。

腐泥土层:厚度至少为数米,韧性的高岭石质黏土成分,颜色变化多样或为杂色,常为紫色,多出现残余层理。

母岩:开采和钻探期间均未触及母岩。

矿石矿物主要为三水铝石,其次有针铁矿和赤铁矿,上部以赤铁矿为主,下部以针铁矿为主。矿床类型属于红土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