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析车辆拥堵博弈模型

解析车辆拥堵博弈模型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种原因下的挤车现象,实际是一个博弈过程,其中所包含的行为体之间的矛盾称为挤车困境[7],也即在车厢较为拥挤但仍具有一定空间的情况下,刚挤上车的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堵在车门口,这个过程中刚挤上车的人面临着与车内已有的乘客及车外未挤上车的乘客之间的博弈困境。具体而言,该博弈过程具备如下特点:第一,车内人与车外人的利益是冲突的。

解析车辆拥堵博弈模型

公交车靠站,尤其是在高峰的时间点靠站时,通常会发生这样一种现象:等车的人蜂拥挤车,刚挤上车的人往往堵在门口不愿往里走,即使车厢内还有一定的空间(如车的后半部分),从而导致部分原先一起等车的人无法挤上车。这里,刚挤上车的人之所以堵在门口,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车厢内确实拥挤,之前上车的乘客已经占用了后面几乎所有的空间;二是在车厢仍有一定空间的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包括站在车前部相对车的后部要舒适些(这一点对晕车的人尤其重要)或是造成车已拥挤的假象阻止其他人继续上车,以保持车内总体的舒适度。后种原因下的挤车现象,实际是一个博弈过程,其中所包含的行为体之间的矛盾称为挤车困境(jostle-to-board-the-bus dilemma)(赵广成,2009[196])[7],也即在车厢较为拥挤但仍具有一定空间的情况下,刚挤上车的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堵在车门口,这个过程中刚挤上车的人面临着与车内已有的乘客及车外未挤上车的乘客之间的博弈困境。之所以出现困境主要是因为刚挤上车的人由车外人到车内人的身份转变导致的利益变化。具体而言,该博弈过程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车内人与车外人的利益是冲突的。挤车环境下包含三个行为体:刚挤上车的人、原来车上的乘客即车内人、未挤上车的人即车外人。车外人挤入车内降低了车内的舒适度,实际上是对车内人既有利益的分享,甚至是损害,表现为原来的车内人必须让渡部分利益,包括所在座位空间舒适度降低,或站在更为拥挤的空间内,因而车内人排斥车外人加入。然而,公交车服务作为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任何乘客均无权直接阻止其他乘客上车(但可间接地阻止,如前述挤在车门口),因此,车外乘客上车是不可避免的,此时,车内人的现实想法是车外人尽可能少进,且新进入者必须为此付出诸如坐在舒适度更差的座位或只能站着等方面的成本。

第二,挤车者身份的转变是一个过程。挤车过程是刚挤上车的人由车外人到车内人身份转变的过程,转变的实现只发生在跨上车的瞬间,但从决定坐公交车到候车均是挤车的必要准备过程,而挤上车后,尽管身份已改变,但仍然存在与原车内人不断融合的过程,如车门关闭后,为达到各自最好的舒适度,各乘客间位置的调整等。因此,挤车者真正实现身份的最终转变实际上是一个过程,而非瞬间完成的。(www.xing528.com)

第三,刚挤上车的人身份的转变使其与车内外的人的关系陷入困境。一方面,身份转变后,作为车内人,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其他原有的车内人一样排斥车外人的加入,并最初表现为堵在车门口不愿往里走;另一方面,挤入车是对原有车内人既得利益的分享,因而也会遭到他们的排斥。

第四,刚挤上车的人对车内人利益的分享是不对称的,表现为对原来站着的乘客的损害要大于坐着的乘客。这是因为,站着的乘客本来空间就较小,新挤上车的人使其不得往车厢内移动或即使是为了排斥他们而不移动,自己所站的空间必然要减少,从而加剧了他们站着的不稳定性和不舒适性;坐着的乘客尽管会因为车厢总体空间的拥挤,使舒适度降低,但座位的空间是一定的(除非主动或被迫让位),其坐着仍然是稳定的,所受挤压相对较少,且无须忍受车开动后可能的加速或减速时因为惯性造成的相互间的挤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