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靖边柳编:一种濒危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困境

靖边柳编:一种濒危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困境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柳编生产第一道工序是采条。一种纯用柳条编织。不久,该公司为靖边带回7 种柳编样品,在县内柳桂湾等大队开始仿制。《陕西日报》《人民日报》先后介绍了靖边柳编生产出口情况。本县柳编产品获国家外经贸部银质奖。由于柳编取材于树木枝条,在本县柳编效益显著时期,也是对林木特别是对沙柳破坏十分严重时期。对此,林业部门经过认真调研后,认为柳编虽可以发展经济,但其对生态破坏得不偿失。

靖边柳编:一种濒危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困境

柳编与木器加工为一个行业,是本县传统手工艺之一。早在明清时代,本县居民就开始用柳条编织各类产品,并将产品用于生产、生活中。所编粮囤、油篓、酒篓等成为家庭储物盛器;簸箕、笸箩、筛子、笊篱等成为生活用具;背篓、筐子,耙磨排子等成为生产工具。民国初年,宁条梁有编篓商号,专业生产柳编产品。高德清柳编相当出名,70年代,靖边县成立酒厂,为了储酒之需,请高德清编大型酒篓,其中最大的酒篓长4 米,宽2 米,高3 米,用柳条近1 吨,麻纸万余张,猪血300 千克。

柳编材料取材于生长一年的旱柳枝条和生长二至三年的沙柳、柽柳、雾柳及紫穗槐等枝杆,材料不足时,还可采集生长三年以上的柠条杆。

柳编生产第一道工序是采条。要采割柔韧性强、粗细均匀、长一米以上的枝条。采回的枝条要截头去尾,然后分类。粗壮的枝编织大型用具,细小的编织小型用具。雾柳条还可刮皮晾晒,请柳匠合用麻绳编织笸箩、簸箕等。

在工业尚不发达的时期,全县各家各户都普遍使用柳编产品。

柳编产品有三种。一种纯用柳条编织。先选好经条,根据所编织产品将经条固定,再用纬条转圈编织,底部编完后将经条压弯开始竖编,最后拧边收束。一种是线条结合型。即用麻绳作经线,柳条纬编,编出的产品有簸箕、笸箩等。一种是条杆结合型。将小径木弯曲,套入所编用具之中,加入筐的编织之中,使之成为筐系子,插入篓的编织中,使之成篓驮或背篓。(www.xing528.com)

1960年,张家畔、柳桂湾一带居民,开始编织柳条凉帽,很快在全县普及。1972年,柳条和柳条凉帽在陕西省临潼物资交流会上成为热门货。长安县与本县签订了收购40 吨柳条的贸易合同。其后,柳条凉帽被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天津分公司推荐给外商,受到青睐。不久,该公司为靖边带回7 种柳编样品,在县内柳桂湾等大队开始仿制。一些有条件的公社、生产大队,甚至生产小队,纷纷兴办柳编厂。加工柳编产品,要按照要求精细选条,认真削刮,编成成品后,再进行薫、洗、着色,然后打包交货。到1979年,柳编工艺遍及全县,创新品种达318 种。先后展出的在西北五省有8 种,北京11 种,广交会34 种,天津口岸52 种,美国、日本5 种。主要有大小提篮、花盘、鱼槽、花缸、果盆等。其特点是选条匀称,编制细密,尺寸统一,样式新颖,白净光亮,精巧玲珑,美观耐用。产品受到外国客商的交口称赞,远销日本、美国、瑞典、西德、法国、波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76年~1989年,全县年均销售收入在百万元以上。1982年,全县办柳编厂200个,从事柳编人员达2000 多人。《陕西日报》《人民日报》先后介绍了靖边柳编生产出口情况。1983年,张增禄曾走出国门,到法国表演柳编工艺。本县柳编产品获国家外经贸部银质奖。

由于柳编取材于树木枝条,在本县柳编效益显著时期,也是对林木特别是对沙柳破坏十分严重时期。对此,林业部门经过认真调研后,认为柳编虽可以发展经济,但其对生态破坏得不偿失。靖边县人民政府根据林业部门建议,对沙柳等树木采割制定禁封和限采办法,但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90年代后,本县出口柳编生产停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