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南省电力消费情况分析

河南省电力消费情况分析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河南省与全国及江苏省电力发展指标对比见表5.1。2013年河南省各行业用电量增长情况见表5.2。表5.8河南省工业细分行业经济及电力消费、产值单耗因此,由于目前河南省高耗能行业度电产值低,用电量占比高但在经济贡献中占比低,而其他工业度电产值高,用电量占比低但经济中占比高,高耗能行业发展形势对用电量增长的敏感程度高于对经

河南省电力消费情况分析

1.全社会用电量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受全省电解铝、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停产减产影响,近年来全省用电量增速放缓。2012年全省用电量增速下降至3.3%,2013年在国家调结构、稳增长各项措施的带动下,下半年经济发展趋稳回升,同时受夏季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全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2899.2亿kW·h,增长5.5%,增速同比上升2.18个百分点,其中上半年用电量增速仅1.17%;下半年用电量明显加快,增速9.73%。2013年河南省与全国及江苏省电力发展指标对比见表5.1。

表5.1 2013年河南省与全国及江苏省电力发展指标对比

① 用电结构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比例。

2.分产业用电量

2013年第一产业用电量78.2亿kW·h,同比增长0.11%;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为2.7%,比2012年的比重2.84%有所降低。

第二产业用电量2119.98亿kW·h,同比增长3.03%,在全社会用电量中比重为73.1%,比上年74.9%下降了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量主要为工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2100.2亿kW·h,同比增长2.95%。工业用电量中有色、黑色、化工、非金属4个行业合计电量为1081.5亿kW·h,同比增长-1.7%,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7.3%,比2012年用电量下降18.6亿kW·h,占工业总电量的51.5%,工业用电量低速增长主要是四大高载能行业电量负增长所致。

第三产业用电量261.57亿kW·h,同比增长11.87%,在全社会用电量中比重为9.0%,比2012年的8.51%有所提高。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439.4亿kW·h,同比增长16.2%,在全社会用电量中比重为15.2%,比2012年的13.76%上升了1.4个百分点。2013年河南省各行业用电量增长情况见表5.2。

表5.2 2013年河南省各行业用电量增长情况 单位:亿kW·h

3.重点行业用电量

河南省高耗能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较为迅速,其创造的产值产量和用电量都增长很快。2010—2013年,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省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明显放缓,工业用电量增长率由“十一五” 期间的11.4%降低到2010—2013年的4.95%。其中重工业“十一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11.61%,2010—2013年年均增长4.08%;轻工业“十一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9.66%;2010—2013年年均增长11.61%。近年来轻工业用电量增速已经明显高于重工业增速。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四大高耗能行业,“十一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14.6%,2010—2013年年均增长2.0%,“十二五”期间增速大幅放缓。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十一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7.6%,2010—2013年年均增长10.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十一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16.6%,2010—2013年年均增长11.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十一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12.4%,2010—2013年年均增长0.9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十一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17.6%,2010—2013年年均增长-2.74%,见表5.3。

表5.3 2005—2013年河南省工业用电增速情况表 %

4.人均用电量

1990—2013年居民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长14.3%,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由1990年的14.00亿kW·h,提高到2013年的198亿kW·h,23年间年均增长12.2%;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由1990年的6.45亿kW·h,提高到2013年的241.4亿kW·h,23年间年均增长1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所占比例由31.5%增长到55%。

2005年河南省人均用电量1442kW·h,2010年达到2503kW·h,2013年为3079kW·h,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7%,见表5.4。

表5.4 2013年全国及主要省市人均用电指标对比 单位:kW·h/人

注 人均指标均按常住人口计算。

1990年河南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人均23.6kW·h,至2013年提高到人均466.82kW·h,仅为美国的1/10,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2.5%,人均居民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长13.8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6%),见表5.5。2013年河南省的人均生活用电量基本和2012年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水平相当,仍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用电水平,见表5.6。

表5.5 全国及河南省人均生活用电量比较 单位:kW·h/人

表5.6 世界发达国家及中国、河南省人均用电量比较 单位:kW·h/人

数据来源:引自《国际能源与电力统计手册》。

5.度电产值分析(www.xing528.com)

2013年河南省度电产值11.1元,其中,第一产业51.9元/(kW·h),第二产业8.4元/(kW·h),第三产业39.3元/(kW·h),第二产业度电产值较低,低于全省平均值。

从度电产值看,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度电产值低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轻工业。虽然“十一五”以来河南重工业的度电产值逐步提高,但2013年重工业的度电产值只有第一产业的11%、第三产业的15%和轻工业的31%,见表5.7。

表5.7 2005—2013年河南分产业度电产值 单位:元/(kW·h)

续表

2013年河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全省经济的比重在18%左右,用电量却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54%,度电产值平均只有3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3。而2013年轻工业度电产值已达19元,扣除六大高耗能后的其他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经济的比重在32%左右,用电量仅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18%,度电产值为19.4元,远高于全省平均和重工业度电产值,见表5.8。

表5.8 河南省工业细分行业经济及电力消费、产值单耗

因此,由于目前河南省高耗能行业度电产值低,用电量占比高但在经济贡献中占比低,而其他工业度电产值高,用电量占比低但经济中占比高,高耗能行业发展形势对用电量增长的敏感程度高于对经济增长的敏感程度。

宏观经济影响及经济结构转型影响,目前全省高耗能行业发展停滞,因其用电量占比高,引起全省用电量的大幅下滑,但由于对全省经济贡献较低,因而对经济增速影响较小;其他工业受宏观经济影响深度不及高耗能行业,并受经济结构转型影响,用电增速仍保持较快,但因其用电量占比小,对全省用电量增速影响较小,但是对全省经济的贡献较高,支撑全省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速发展。

6.用电负荷

2005—2013年河南省全口径负荷稳步增长,河南省2005年最大用电负荷为2250万kW,2010年为3845万kW,年均增长11.3%;2013年最大用电负荷5055万kW,2010—2013年年均增长9.6%。2005—2013年河南省电力需求见图5.1。

图5.1 2005—2013年河南省电力需求变化图

2013年8月16日,全省出现最高用电负荷4801万kW,其中大工业负荷约1380万kW,占总负荷的28.7%;降温负荷约1550万kW,占32.3%;一般工商业及城乡居民用电负荷约1361万kW,占28.3%;农业用电约135万kW,占2.8%;厂用及网损约375万kW,占7.9%。大工业用户负荷、降温负荷、一般工商业负荷及居民用比比重基本相当,“三分天下”的格局未发生根本变化,见图5.2。

图5.2 2012—2013年河南省电网大负荷日用电负荷构成

2013年降温负荷、一般工商业及居民用电占总负荷的比例较2012年分别增长4.2%、0.1%,大工业负荷、抗旱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较2012年分别降低3.9%、0.4%,主要原因是受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电解铝、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有不同程度的减产,用电负荷较去年有所降低。

7.负荷特性

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电网夏季降温负荷的影响高于冬季采暖负荷,全年最高峰负荷出现在7月或8月,见图5.3。

图5.3 2010—2013年河南省年负荷曲线变化

河南电网日负荷曲线呈马鞍形,在上午和晚上分别出现两次用电高峰。2008年以前,河南电网日最高用电负荷一般出现在晚上;2009年开始,夏季日最高峰负荷一般出现在上午,冬季日最高峰负荷一般仍出现在晚上。

从省网峰谷差看,河南省的年最大峰谷差呈逐年递增趋势,由2000年的397万kW增长至2013年的1557.5万kW,年均增长11.1%。虽然峰谷差值持续增大,但年最大峰谷差率维持在35%左右,见图5.4。

从省网大负荷持续时间来看,规律性不强,但2008年以来,平均每年仅有17个小时省网负荷超过95%全年最大负荷,且集中出现在3~6天内,因此95%以上负荷可考虑采取移峰避峰等措施来提高电网设备利用效率。

从省网大负荷分布的日期上看,近年90%最大负荷时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7月、8月,2013年由于全省8月上旬出现持续高温天气,8月(1—16日)平均最高气温达到36.8℃,较2011年同期高出6.6℃,降温负荷急剧攀升。

图5.4 2000—2013年河南省年最大峰谷差及年最大峰谷差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