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传统电话网到现代电话网:探究我国电话网的发展

从传统电话网到现代电话网:探究我国电话网的发展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长途电话网经国际局,进入国际电话网。至1998年4月,原邮电部和电子部共同组建的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布了现阶段我国电话网的新体制,明确了我国的长途电话网已演变为2 级结构。本地电话网本地电话网是指同一个长途编号区范围以内的所有交换设备、传输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组成的电话网络。当时采用的系统是TACS 模拟移动通信网络。

从传统电话网到现代电话网:探究我国电话网的发展

1.固定电话网

固定电话网是进入到现代通信阶段的第一个大规模的现代通信网络。公用交换电话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主要是指固定电话网。PSTN 中使用的技术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采用E.163/E.164(通俗称作电话号码)。

我国电话网分为国内本地电话网、国内长途、国际长途电话网,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从单一语音业务为主到综合业务发展的历程。

我国的电话网络分为长途和市话两部分。国内长途电话网经国际局,进入国际电话网。在交换局之间的主干线路上传输介质一般采用光缆,而用户端到端局之间采用电缆

(1)长途电话网

在1986年至1998年期间,我国实行四级长途电话网等级结构,统称为长途交换机(toll switch,TS),如图1-12(a)所示。相同等级采用网状结构,上下等级采用星状结构。

图1-12 长途电话网的演变过程

①C1(class 1):省间大区长途交换中心,按经济协作区分为6 个,相互间呈两两相连的网状结构。

②C2(class 2):省级长途交换中心,共有30 个。

③C3(class 3):地区长途交换中心,又名初级交换中心。

④C4(class 4):县长途中心。

由于四级长途电话网等级结构转接段数多,存在接续时延长、传输损耗大、接通率低、可靠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因而,随着话务量的增加,许多直达电路应运而生。当某两级之间,大量的直达路由和迂回路由形成网状时,原有的两级就逐渐合并为一级,如图1-12(b)所示。至1998年4月,原邮电部和电子部共同组建的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布了现阶段我国电话网的新体制,明确了我国的长途电话网已演变为2 级结构。

①DC1:由原有的C1、C2 合并而成,省级交换中心采用两两相连的网状结构。

②DC2:由原有的C3 扩大而成,本地长途交换中心汇接局(tandem,TM),负责疏通端局间的话务(C4 失去原有作用,趋于消失)。

将来,这样2 级的结构还会逐步向“动态无级网”的方向过渡:

①无级,各节点之间无等级之分,都在一个平面上,形成网状。

②动态,选择路由的方式,随网络的实时情况而变化,同时,交换机容量还将越来越大,交换局数目将减少,网络结构将更趋于简单。

(2)本地电话网

本地电话网是指同一个长途编号区范围以内的所有交换设备、传输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组成的电话网络。本地网的标识是同一长途编号,而不是行政区域划分,或地理位置等其他因素。

我国的本地网一般采用2 级结构:汇接局(TM)和端局(DL)。

汇接局是用户汇接本汇接区内的端局之间的本地业务或端局至长途局之间的长途业务,有时也兼有端局的功能。

端局是通过用户线路直接连接用户的交换局。

我国本地网常见组网结构实例如图1-13所示,外连了4 个长途交换机。(www.xing528.com)

图1-13 本地电话网结构示例

移动通信

2.移动通信网

(1)移动通信的定义

移动通信是指在通信中一方或双方处于移动状态的通信方式,包括移动体(如车辆、船舶、飞机或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以及移动体和固定点(如固定无线电台或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2)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分为三个阶段,其特点如表1-3所示。

表1-3 早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

续表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移动通信技术体制进行重新论证,出现了蜂窝式移动通信技术,并获得了快速发展。其发展过程可归纳为五个系统阶段,如表1-4所示。

表1-4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

续表

★通信小历史

【神州第一波背后的故事】

1987年对中国移动通信事业来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年。1987年11月18日,六运会的开幕式上,当时的广东省省长叶选平接通了移动电话,这个瞬间也被人们习惯而形象地称为“神州第一波”。

但神州第一波背后的艰辛故事却很少有人知晓。20世纪80年代的广州,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而与之相邻的港澳地区已经引进了模拟移动通信网络,当时许多投资商来到广东后,因为没有移动通信网络,手中的“大哥大”只能处于闲置状态,制约着广东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广东邮电管理局下定决心建设移动通信网络。

1987年,六运会即将在广州召开,广东邮电管理局决定马上启动蜂窝移动通信建设工作。早期建设困难重重,没有资金、没有设备,甚至当时早期的一批工作人员都没有接触过移动通信技术,但是中国人就是有不怕难不怕苦的精神,在一个由三间厕所改造的办公室内,建设者们开始了艰辛的研究工作。为了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广东省邮电管理局挑选国内优秀人才出国学习考察移动电话技术。当时的北京传输所移动通信组组长卢尔瑞带队前去为管理局做了网络规划,并最终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在爱立信摩托罗拉之间确定了爱立信厂家的产品。

当时采用的系统是TACS 模拟移动通信网络。1987年10月,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基站在广州西德胜的一个小山头矗立了起来,并打通了从广州打往上海的第一个实验电话。不久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移动电话网首期工程开通,原邮电部部长杨泰芳参加了启动仪式,同年,广州也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移动交换局局号为90,号码长度为6 位,首批用户有700 个,实现了我国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我国从此进入了大容量蜂窝式公用移动通信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