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焦村城郭:历史壮丽的防线

南焦村城郭:历史壮丽的防线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治十年,为防御外侵,造郭守民,南焦村“协和堂”捐银5 万两,主持修建南焦村城郭。南焦村残存的城墙及城壕城墙上内侧,建有宇墙,一尺来高,以防从城上跌落。由东城门到西城门,是南焦村的东西中轴线,也是城内唯一的东西大道。南焦村修建的城墙,壮美坚固,构造完备,位居全县村镇城郭之首。从19世纪中期一直到20世纪中期,南焦村的村民们都生活在这座城池内。

南焦村城郭:历史壮丽的防线

同治初年,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加之时局动乱,回民起义军与清军多隆阿、左宗棠部队在渭南县渭河以北多次交战,南焦村损失惨重。同治十年(1871),为防御外侵,造郭守民,南焦村“协和堂”捐银5 万两,主持修建南焦村城郭。城墙由墙体、宇墙、垛墙、角楼、角台、城楼、城门、瓮城和护城河构成,安全防御性很强。

城墙东西长六十丈,南北宽七十二丈。城墙以土夯筑,高二丈二尺,墙基宽一丈五尺,墙面宽八尺。城墙上面以白灰拌和黏土,用方砖铺设地面。靠外侧以青砖筑砌垛墙,高四尺许,垛口用来瞭望和射击。

南焦村残存的城墙及城壕

城墙上内侧,建有宇墙,一尺来高,以防从城上跌落。城墙内侧,每隔六丈,以青砖砌成宽二尺、从墙顶延至墙根的排水槽,将城墙上面的雨水引至城墙脚下。城内地势东高西低,排水槽的雨水,在城墙根汇集,最终流向西门外的涝池。城墙的四角,建有凸出墙体的方形敌台。

城东南的角台上,建有亭阁式建筑文昌阁。文昌阁长、宽各为一丈,西边开门,东、北、南三面开窗。屋面为坡面四檐流水,四个屋角上翘,在屋角的下边,挂有四个铜铃。清风吹起,叮当作响,铜铃声传遍全城。

城开东、西二门,西门为主,东门为辅。由东城门到西城门,是南焦村的东西中轴线,也是城内唯一的东西大道。西城门洞用大青砖砌成,洞宽一丈,穹项高一丈二尺。两扇大木门厚达五寸,表面钉满纵横排列的大圆泡铁钉,异常坚固。

在城门上,建有三开间的二层城楼,城楼为青砖砌墙,东西墙面装有木格门和圆形窗洞。在城楼的二层屋檐下,悬挂着一块黑底红字的大匾,雕刻“瑶池西望”。城楼内置铜锣,以报警打更之用。西城门向外五丈建有瓮城。瓮城为环形城墙,护卫着西门。瓮城,只有城门洞和大木门,没有城楼。在瓮城内的南侧,有一棵古槐,是南焦村人刚迁入渭南县时所栽植。出瓮城门,有一个村庙和广场,是南焦村通往渭南、故市、信义和渭河码头的官道,往西、南、北、西北、西南方向的五条大路在此交汇,形成了南焦村对外的交通枢纽。(www.xing528.com)

东城门洞用青砖砌成,宽六尺,穹顶高八尺,只能通过耕牛或牛拉小型车辆。出东城门,在护城河上架有一座便桥。东城门上建造的城楼规模较小,是一座小三开间的拱脊房,在房檐下,悬挂有“紫气东来”的匾额。

南焦村的城墙,南、东、北三面和西面的北半部分皆有护城河,护城河宽五丈,深一丈五尺,常年有水。在西城墙外十五丈处,筑有外郭,高一丈五尺,下宽五尺,上宽二尺,由黄土夯成,呈半个口字型,与城墙的西南角、西北角敌台连接,成为西城墙的外部屏障。外郭的西南角内,建有一座墩台,高达四丈,下部以黄土夯底,上部以青砖筑砌,四面开有哨孔,用于放哨观望。由于西城墙外的南半部分没有护城河,在城墙外一丈处,与西城墙平行,还建有五尺高的拦马墙。清朝后期,南焦村住户有五六十家,分布在城内东西街道的两边,所有住户的前门或者后院墙,都与城墙保持一丈距离,在城内形成了一个环形通道,叫马道子,遇到紧急情况,城内居民可以迅速增援到城墙最吃紧的地方。

城四周分设炮台十二座,有将军炮十六眼,牛腿炮三十眼,抬枪三十支,宗祠内设弹药库一座,常年备有弹药。城门周围留有枪眼,如发现匪寇,邻村老幼亦可入城避难,通过吊桥和瓮城,切断进城的道路,城内青壮男丁上城墙环守,以保匪寇不能入城。

修建城墙时,动用了大量的土方,在城郭的南、西南、西北、东北、正北等处,留下了5 个长三十余丈、宽二十余丈的取土大坑。

南焦村修建的城墙,壮美坚固,构造完备,位居全县村镇城郭之首。从19世纪中期一直到20世纪中期,南焦村的村民们都生活在这座城池内。20世纪50年代,城墙被毁,墙土作为肥料,被逐年运往田间。

南焦村城郭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